中宏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 劉雪馨)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3月31日正式頒布《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4月3日,中宏網《信用會客廳》欄目組織專家圍繞“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筑牢市場經濟制度根基”主題召開專題政策解讀研討會,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宋立義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宋立義的發言。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2014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2022年《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又一里程碑式文件,標志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從“夯基壘臺”邁向了“提質增效”新階段。信用經濟是新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發力點。新發展階段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在法治化、規范化基礎上從以建為主轉向建用并重,重點推動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發展。
一、法治化保障:筑牢信用體系建設的制度根基
《意見》將法治化作為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原則,通過完善立法、規范標準、健全機制,為信用經濟提供根本遵循。加快信用立法進程。《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出臺《社會信用建設法》”,將信用信息歸集、失信懲戒、信用修復等核心環節納入法治軌道。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區、市)出臺地方信用法規,國家層面立法的突破將破解信用實踐中“無法可依”困境。例如,針對信用評價泛化問題,《意見》強調失信懲戒必須以法律法規為依據,禁止將一般性違法行為納入失信范疇。統一制度規則體系。《意見》指出嚴格界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對公共信用信息統一實行目錄管理。強化權益保護機制。健全信用信息安全追溯和侵權責任追究機制,切實保障經營主體合法權益。
二、數字化基建:構建信用信息的“高速公路”
《意見》將數據作為信用經濟的“血液”,通過平臺升級、技術賦能、數據共享,夯實信用體系運行基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升級。整合46個部門、所有省區市及市場機構數據,歸集信用信息超800億條,實現“一網通查”。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應用。在信用信息存證、溯源等環節推廣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可用不可見”。市場化數據融合創新。推動商業合同履約信息、產業鏈數據等市場化信息共享,填補傳統信用評價空白。
三、市場化協同:激活信用信息的經濟價值
《意見》首次系統部署市場化改革路徑,通過培育主體、創新產品、拓展場景,釋放信用經濟紅利。當前,各方面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信用融資模式迭代。依托全國一體化平臺,推動納稅、社保等數據深度應用,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原則上只保留一個平臺,“信易貸”更加精準聚焦,相關工作助力大量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更易獲得貸款,且貸款利率更低,貸款風險水平同時也得到有效控制。信用消費場景拓展。以“信易醫”“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等為主要內容的“信易+”工作,不斷拓展守信激勵應用場景,推進信用便企惠民,逐步形成上下聯動、相互促進的守信激勵制度體系,讓守信主體在生活方方面面感受到更多的便利和獲得感。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效果凸顯。全面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多個行業部門據此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并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對守信者無事不擾,對失信者利劍高懸。當前,各地區建立健全高效便捷、優質普惠政務服務體系,借助線上“一端”、線下“一窗”等渠道,持續擴大“高效辦成一件事”覆蓋面,推出“信用+秒批”“信用+容缺”“信用+免審即享”等模式,讓信用良好的各類主體享受更多信用紅利。
四、落實路徑:多措并舉推動《意見》落地見效
提升法治化、規范化水平。加快推進《社會信用建設法》立法進程,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評價甄別、激勵懲戒等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撐。夯實社會信用體系運行基礎。整合政府、市場、協會、研究機構等力量,謀劃好社會信用體系及信用經濟發展路徑。加大力度推進信息共享,將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信用信息納入共享范圍。重視信用工作,配強、配優相關資源和人員力量。大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加強信用與經濟融合。加大資源投入和保障力度,持續開發“信易貸”產品,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切實實現守信有感、守信有益、信用有價。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