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重要指示要求,先后支持上海崇明、湖北武漢、重慶廣陽島、江西九江和浙江麗水、江西撫州分別開展綠色發展示范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通過先行先試,以點帶面推動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目前,各試點城市示范工作有序推進,在加強規劃管控、生態保護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生活方式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一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
一、突出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
以規劃為龍頭,統籌生態、土地、空間等要素資源,做好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上海崇明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決落實《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深入實施《上海崇明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實施方案》,強化生態空間底線約束,嚴守1177.82平方公里生態空間,嚴控全區常住人口在70萬人以內。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將釋放出的規劃空間留給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加強風貌管控,針對不同地區的風貌要素實行差異化管理,新建建筑高度原則上不超過18米。湖北武漢科學編制《武漢市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實施方案》,重點圍繞“四水共治”和科教資源創新驅動等方面先行先試。及時制定《武漢長江大保護濱江帶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提出“一軸、三區、六段”的濱江帶總體功能布局,“江湖聯通、四水共治、分區治理、立法管控”的濱江帶保護利用模式和“功能提升、生態修復、特色塑造、設施重構”的濱江帶保護利用戰略。重慶廣陽島緊緊圍繞“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高遠立意和豐富內涵,立足自然生態本底、歷史人文本底、發展建設本底,深化完善“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6大策略和18條具體措施。
二、突出生態優先,加強系統治理
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為前提,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進一步夯實綠色發展基礎。湖北武漢深入實施“四水共治”,2019年全市安排“四水共治”項目488個,投資294.5億元。以“三湖三河”為重點,強力整治污水直排和劣V類水體,全力提升重點水體水質。大力實施東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引領生態治水“示范樣本”,探索出“水岸同治、生態修復、自我凈化”為主的東湖生態治水模式。加快實施岸線碼頭清理整治,貨運碼頭全部退出中心城區,兩江核心區碼頭數量減少61%,躉船數量減少63%。重慶廣陽島堅持生態修復先行,嚴格實行全島封閉管理,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已形成2.7平方公里次生山林,島上現有植物383種、動物310種。重點開展“一線六點九項”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工作,全面啟動21.5萬平方米山體、1.6萬平方米溪流水體、42.6萬平方米林地、6.1萬平方米田地、6.0萬平方米湖塘、31.1萬平方米草地生態修復工程。江西九江圍繞“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目標,全力打造百里長江最美岸線。通過PPP模式與三峽集團合作實施145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大力整治城市水污染。按照建設“堤外綠化生態帶、堤內園林景觀帶”要求,深入開展沿江環境綜合提升,繼續推進沿岸全面綠化、可視范圍內礦山清理、裸露山體修復和碼頭復綠,已累計投入近60億元,栽植各類喬灌木427.4萬株、蘆葦101萬株、鋪草皮33萬平方米、撒草籽9775公斤。已累計關停礦山340家,治理廢棄礦山5700多畝。
三、突出綠色生產,加強轉型升級
以發展新技術、新業態為動力,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生態經濟發展能級。上海崇明大力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全力打造“兩無化”系列農產品。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推行“合作社+優質企業”訂單農業,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85%。深入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創建,積極推動旅游供給從風景和產品向環境與服務全鏈條拓展,全面打造“多旅融合”新業態格局。湖北武漢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啟動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獲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江西九江以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試點為契機,統籌實施116個重大技改項目,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深入開展沿江小化工企業清理整頓退出工作,第一批37家企業已基本完成出清,第二批、第三批正有序推進。以“5+1”千億產業集群打造為重點,現已組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304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00家以上。
四、突出綠色生活,加強生態文化
以培育生態文化為抓手,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綠色人文環境塑造。上海崇明深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廣綠色生活,持續抓好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置體系建設,生活垃圾資源回收率達到36.5%。倡導綠色交通,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和新能源出租車全覆蓋,公共自行車項目上線投運。推廣綠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9萬平方米,落實裝配式建筑78.2萬平方米。浙江麗水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持續營造低碳消費社會氛圍。廣泛推廣清潔、可再生能源,金(華)麗(水)溫(州)天然氣輸氣管道麗水段已全線貫通,天然氣“縣縣通”工程加快推進。低碳節能交通工具廣泛應用,已實現9縣互聯和外縣市互通的完整運營網絡,市區清潔能源出租車、公交車占比分別達95%、70%,全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穩步下降。江西撫州全面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利用生態平臺激勵市民踐行低碳生活。探索實行“綠寶”碳普惠制,研究開發“綠寶”APP,建立完善電子碳幣券計扣轉換支付系統,有效打通低碳行為惠民惠商惠農、綠色生態共建共享共贏的循環鏈條。目前,“綠寶”實名注冊用戶30余萬人,累計產生“碳幣”500多萬個。碳普惠聯盟商家已有243戶,加盟綠色有機農業企業20余家。
五、突出機制創新,加強制度保障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強化制度建設,持續完善綠色發展示范制度體系,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上海崇明深入落實“生態+法治”發展戰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司法行政聯動機制,“1+X”的法制保障體系初步構建。加強區域環境聯防聯控,與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啟東聯合建立了北長江口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湖北武漢探索創新市域內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精細設置獎懲標準,率先啟動長江、漢江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2019年,共安排生態補償資金76392萬元,長江、漢江跨界斷面考核10個區共計罰款600萬元,5個區共計獎勵850萬元。浙江麗水制定全國首個山區城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開展了市縣兩級以及試點村鎮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評估。建設生態信用體系,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為與金融信貸、行政審批、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掛鉤的聯動獎懲機制,梳理生態信用聯合獎懲措施清單30條和激勵措施35條。江西撫州積極探索生態資產的資本運作模式,如樂安金竹畬族鄉以山林資源入股,與社會資本合作開發生態旅游,享有景區門票收入30%的分紅。推進廣昌、資溪、宜黃、樂安等縣探索開展水域經營權改革,通過引入第三方社會資本,將鄉村休閑旅游和相應河段水域管護職責打包,形成河湖管護新機制。
下一步,領導小組辦公室將繼續跟蹤綠色發展示范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推進情況,進一步加強工作指導,積極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經驗,為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