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28日電(記者 韓鵬飛)國務院總理李強4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近年來,通過深入開展碧水保衛戰,我國水生態環境質量取得顯著成效,持續向好。然而,面對仍需提升的生態環境現狀,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面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系統治理,為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碧水保衛戰成果初顯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碧水保衛戰,在水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投入大量資源與精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主要河流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許多曾經污染嚴重的河流重現清澈,部分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也得到有效遏制。例如,長江流域通過實施嚴格的禁漁政策以及對沿岸工業污染的集中整治,水質達標率大幅提升,生態系統逐漸恢復生機,江豚等珍稀物種的出現頻率也有所增加。
在城市層面,眾多城市加大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了生活污水的收集與處理能力。以北京為例,通過不斷完善污水管網系統,升級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了極高水平,城市內河的水質明顯好轉,曾經的黑臭水體逐漸轉變為城市景觀帶,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堅定決心、科研人員的技術支持以及廣大民眾的積極配合,為后續的水生態環境持續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狠抓源頭治理,守護大江大河與重要湖泊
會議著重指出,要以大江大河、重要湖泊為重點狠抓源頭治理。大江大河作為我國水資源的重要載體,其生態健康關乎國計民生;重要湖泊則在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對這些重點水域的監測溯源工作刻不容緩。利用先進的水質監測技術與衛星遙感等手段,能夠實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精準定位污染源。
針對工業污水排放問題,加大對工業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制度,對超標排放的企業依法予以嚴懲。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環保技術改造投入,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從源頭上減少污水產生量。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持續推進城鄉污水管網建設與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確保生活污水應收盡收、達標排放。農業面源污染也是治理的關鍵環節,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減少農業生產活動對水體的污染。例如,在太湖流域,通過對周邊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以及對畜禽養殖場的規范化整治,有效降低了入湖河流的污染物濃度,為太湖水質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
健全長效機制,疏堵結合推動可持續發展
健全長效機制是實現水生態環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治理過程中堅持疏堵結合的策略,一方面,引導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改造。政府通過出臺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激勵企業積極采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與設備,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許多高耗能企業在政策引導下,主動進行技術升級,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還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支持地方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加大對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向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能夠確保各類污染物得到有效處理,避免其進入水體造成污染。此外,增強全民河湖保護意識也至關重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如環保知識講座、公益廣告投放、志愿者活動等,提高公眾對水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河湖保護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例如,一些地方組織的“河小青”志愿者活動,吸引了大量青年參與河道清理、環保宣傳等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部署,為我國未來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指明了方向。通過持續鞏固現有成果,狠抓源頭治理,健全長效機制,我國有望在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再上新的臺階,實現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