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1月8日電(記者 王鏡榕)全國政協近日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協商議政,強調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孫軍
日前,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孫軍教授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您對推進新時代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早日建設海洋強國有何建言?
孫軍:我想從六個方面談談推進海洋強國策略及思考:
一是強化陸海統籌戰略的引領地位,拓展海洋發展空間。以國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為契機,高度重視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國家發展戰略由"以陸為主"向"陸海統籌"轉變,實現區域發展戰略、海洋強國戰略的有效銜接和平衡發展。加強統籌協調,科學編制"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在國家和地區層面的規劃上,堅持內陸、沿海、近海、遠海統一謀劃,探索統籌陸海資源配置、產業布局、生態保護的有效路徑。
二是充分發揮好"一帶一路"的平臺作用,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加強廣大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國家的合作,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引領,進一步優化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產業布局,推動海洋經濟由近岸海域向深海遠洋極地延伸,不斷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形成海洋經濟全球布局新格局。緊緊抓住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推動與沿線國家海洋科技合作,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國際交流機制,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境內設立研發機構,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海洋領域一流人才,努力形成若干支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團隊。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以創新推動海洋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和利用后發優勢,實施海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深海、綠色、安全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加快海洋產業轉型升級亟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產業化和國產化,有效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快構建政策牽引、企業主體、應用導向、軍民融合、產學研結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圍繞海洋核心關鍵技術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發展海洋信息技術,推進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培養海洋事業發展急需人才。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海洋科技統籌機制,解決資源"碎片化""部門化"等問題,釋放科技潛能。
四是強化市場引領,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從政府主導海域海島使用權配置向市場化配置轉變,完善海域、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招標拍賣等市場化出讓管理辦法,并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健全出讓價格評估制度和技術標準。推進旅游娛樂、工業等經營性用海用島項目市場化配置,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加快推進海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大涉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努力營造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大力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海洋資源開發,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五是加快海洋相關法律制定,提升海洋協同管理能力。加快制定涉海相關法律文件,把在實踐中探索成熟的管理規定"入法",增強執行剛性,增加涉海法律制度的一體化、協調性。強化政策的區域協同性,使地方涉海立法更好銜接國家的管理規定。涉海部門要加強對陸源污染、海上移動污染源的協同監管,建設海洋綜合執法機制。
六是喚醒民眾主體意識,暢通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入貫徹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環境。喚醒民眾在治理海洋方面的主體意識,暢通民眾參與海洋治理的相關決策程序。建設海洋使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實行最嚴格的圍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線管控制度,引入社會監督。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構建海洋漁業管理部門、環境保護部門、規劃部門、旅游部門之間的海洋信息共享機制。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