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王鏡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國國家領導人深刻指出,越是面對挑戰,我們越是要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群眾期待,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30年前,黨中央對浦東開發開放高度重視、寄予厚望,強調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要求浦東在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等方面走在前列。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 趙秋運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置身百年未有大變局與改革開放新起點,浦東三十年開放經驗怎么看?未來如何實現新的高質量發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企業發展部副主任趙秋運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如果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對浦東30年開發開放經驗做一個梳理,您認為有哪些特別關注點和研究體會?
趙秋運:第一,積極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浦東30年開發開放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同時,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較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第二,積極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作用。浦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始終將金融作為實體經濟服務引擎和動力。浦東30年開發開放始終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更好服務和引領實體經濟發展。
第三,積極發揮比較優勢順次提高產業結構。浦東30年開發開放始終堅持從要素稟賦結構出發,從出口加工到傳統制造業,到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兩輪驅動,再到以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的高端產業體系?,F階段,浦東已經形成以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為代表的"六大硬核產業",同時,一批標志性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工業投資增長70.8%,為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積蓄后勁。
第四,積極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浦東30年開發開放始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提高對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響力。黨的十四大強調,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要求浦東在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等方面走在前列。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繼續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明確要求,黨中央把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任務放在浦東,推動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展現新氣象。
第五,積極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雙"硬核"作用。浦東30年開發開放過程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始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重視政府的作用,通過有為政府的手段不斷地完善軟硬基礎設施,降低交易成本,積極打造良好的市場軟環境。
中宏網記者: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您認為,浦東如何結合這一要求,推進快速發展?
趙秋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形勢下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浦東過去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實際上也是外循環拉動內循環的支點。如今除了繼續當好開放窗口外,還要成為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樞紐。一方面,要成為規則制度型開放的排頭兵,為外循環和內循環營造統一開放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要成為開放創新的示范區,以深化科技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成為引領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的創新高地。
【專家檔案】趙秋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企業發展部副主任,研究員,新結構經濟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助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曾在Sustainability、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金融研究》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著作《中國道路與農民工創業》《中國道路與人口老齡化》《中國道路與民營企業發展》《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等,曾獲全國經濟學博士后學術論壇一等獎、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獎學金、上海青年經濟學者論壇二等獎等國內外30余獎項。曾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以及地方政府智庫類項目,受到省部級領導的批示。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