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王鏡榕)十九屆五中全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的主要成就,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并為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繪制藍圖。
專家指出,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關于對外開放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日前,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教授孫華平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您對雙循環新格局下補短板,促進高質量內涵型增長的創新路徑有何分析或建言?
孫華平:隨著疫情影響的不斷擴大,國際間貿易流、資金流、服務和人員往來進一步受限,全球創新鏈和價值鏈循環受阻,斷鏈風險不斷加劇,跨境投資和國際貿易明顯放緩,國際經濟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中國已經深刻融入了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某些產業甚至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當然,絕大多數產業還是急需提升附加值,做好進一步的升級內功。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構,中間品貿易比重上升,服務貿易比重也在加速提升,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網絡結構呈現多鏈條交織狀態。對我國而言,大力推進制造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攀升迫在眉睫。
首先,要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內循環順利實施的前提是不斷提升居民收入,要堅持以民為本,民富為基,惟如此經濟才可持續和暢通。為此需要把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作為抓手,不僅要從整體上擴大要素市場配置,加快要素市場發展,還要根據不同要素的屬性和市場化程度差異,分類施策。我國各區域行政壁壘的客觀存在阻礙了各類生產要素在區域經濟帶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制約了資源最大效益的發揮以及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業布局和協同發展。同時,要素市場建設也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需要健全資本和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運行機制,并完善政府監管水平,提升政府服務質量,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應加快推動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統一市場建設,進一步放開戶籍限制、打破區域分割,減少勞動力等要素跨地區、跨部門間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加強區域間和區域內合作機制建設,基于城鄉一體化深化土地市場化改革,通過地區間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效降低人才和創新等各類生產要素空間流動的交易成本。
其次,主動完善產業鏈并提升價值鏈。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尤其是全球價值鏈的網絡結構中,中國已經成為鏈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核心節點,居于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網路的樞紐地位。據統計,制造中間產品的全球貿易中約有20%來自中國,中國的出口產品已經從消費品擴展到資本品,中國的電子電氣設備、高科技零部件等行業出口占全球比重超過五分之一。同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出口、進口份額都非常高,表明該產業已經深刻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網絡。另外,中國對能源、金屬、木材等上游原材料的進口依賴程度較大。因此應高度重視海外能源與礦場資源,加快戰略性資源的安全性布局,打造一流競爭力跨國資源企業,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當前的疫情危機正是提升產業鏈韌性并打通我國創新鏈的重要契機,尤其是大力提升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隨著防疫常態化措施的推行,采用數字經濟助力防控、大力推行非接觸式物流和網上云端服務正逢其時。疫情期間傳輸軟件服務數字產業鏈條蓬勃發展,有效支撐了區域經濟融合和高質量發展。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應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速度,為疫情后世界經濟重啟做好充分準備。應鼓勵企業積極采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提升交易效率,精準匹配供需信息,促進經濟信息聯動共享,提升資源配置水平。
再次,要提升國際創新鏈治理水平。新發展格局決不是簡單的國內封閉循環,而是高水平開放基礎上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雙循環的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把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實現從初級要素參與國際市場到高等要素融合的動態升級。根據新的經濟戰略,要從之前的商品貿易流動型開放走向共融規則認同基礎上的制度型開放;重新梳理區域比較優勢,依托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城市群,從簡單數量型單項外資引進向內涵型雙向投資轉變,把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有條件本土企業走出去,在境外設立生產基地與收購國外企業,尤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工業園區與科技合作示范區,培育中國的本土扎根型跨國公司并實現全球化運營。同時,激勵企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依托國內價值鏈和超大規模市場繼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站在內地開放型經濟高地積極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并以國際化合作視角來解決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中的產能過剩與技術封鎖問題。積極推進"海外中國"建設,促進我國跨國型企業對東道國本地化創新資源的吸收與利用,大力促進逆向知識溢出,并逐步提升國際創新鏈治理水平,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專家檔案】孫華平,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教授、博導,產業經濟研究院/低碳經濟與環境規制研究所所長。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能源資源系統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理事、中國技術經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