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美國頻頻在芯片等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加以限制,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穩定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就在美國政府通過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把中美間的正常經貿合作融入政治競爭,出臺各類法案要打壓中國芯片行業時,美國商界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不久前,幾名美國參議員提議把“禁止使用中企生產的芯片”納入到2023年的《國防授權法案》中,此項提案一旦被通過,意味著中國芯片將失去在美國的部分市場。但同時,這也意味著美國部分行業的許多芯片來源或許都將面臨空缺。因而此提案遭到了美國多個不同領域商業團體的一致反對。包括航空航天工業協會、汽車創新聯盟、國防工業協會、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美國商會等在內的商界團體聯名致信美國參議院,指出芯片無處不在,要確定大量電子產品中所含的芯片是否由中國企業生產,成本很高,難度也很大。這封聯名信還表示,從烤面包機等普通電器中找出這些芯片,或者迫使紙張供應商等聯邦承包商承擔這樣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且中國生產的芯片對于美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旦要全面剔除,不僅實施起來會十分困難,美國還將為此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他們指出,盲目的抵制中企芯片,并不會讓美國的國家安全得到加強,反而會給美國各界的供應商以及政府工作增添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美國商會等組織發言人稱,擅自擾亂和損害世界芯片產業鏈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說到底,還是因為中美在商業合作領域已經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某些美國政客執意要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打壓中企,其實也等同于限制了其自身企業的發展。
在遭到商業各界的集體抵制后,幾位美國參議員修改了禁止美國政府及其承包商使用中國芯片的提案,放寬了相關限制。修改過的最終提案文本日期為12月1日,預計將在本月通過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審議后,被送往白宮經總統拜登簽署后成為法律。最終版本的修正案內容不再提及禁止美承包商與中企的正常合作,不再禁止承包商使用中國企業生產的芯片,提案生效的期限也從先前版本的即時或2年后推遲為5年后。并把對中企的限制縮小到了僅限于美政府的部分“關鍵系統”,指出它們只適用于政府“關鍵系統”的項目,例如用于情報活動、軍事指揮及武器的電信或信息網絡。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筆者認為,主要或許有如下原因:首先是美國內部壓力所致。美國雖然在芯片研發領域位于世界前列,但由于產業空心化嚴重,美國在芯片制造領域主要依賴進口,在短時間內,美國是無法在本國全面恢復整套芯片供應鏈的。在這種客觀背景下,若是美國執意要限制與中企的正常合作,將會增大相關領域發展的成本。因此,在多數商界集體反對后,美國政府也就借著這個理由,放寬了對中企的限制。一來是為了保證其自身企業的正常發展,避免新的經濟問題再次出現;二來也是為了騰出時間,找到新的供應商,實現主導半導體供應鏈的目標。其次是中美關系的影響。從美國政府近期的種種言行可以看出,自今年的G20峰會后,緊張的中美關系就有了緩和的跡象。美國總統拜登、國務卿布林肯、商務部長雷蒙多等,也都接連向中國釋放出了善意。而現在,美國政府主動在芯片方面減緩打壓力度,也是在用實際行動推動中美合作。最后,這也是符合美國自身的經濟、政治利益。近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提及美國對中企的芯片限制時,就指出,這將導致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在近3年的損失高達百億美元,此外還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秦剛大使還強調,美國應該重視美各商業界的聲音,不能讓“國家安全”阻礙經濟的發展,更不能把中美經貿關系政治化、工具化,這不符合市場發展的正常規律。所以,保證中美企業的正常合作,其實也是美國對自身經濟的考量。從這一點出發,不排除美國是要以中美企業在芯片領域的合作,為今后中美更廣泛的交流做好準備,這也能為美國在全球的合作打開新的窗口。總而言之,導致如今美國態度轉變的因素有很多,但最終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服務。但這也恰恰證明了,中美合作于兩國發展、于世界經濟復蘇都是有利的。
美國近兩年制定的芯片規則試圖影響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發展,然而現實是全球芯片行業衰退,芯片需求減少,導致美國芯片都出現了巨額的芯片庫存,甚至美國芯片因此導致業績持續衰退。美國最大的芯片企業Intel今年二季度開始出現20多年來的首次虧損,今年三季度的利潤又出現了超過八成的下跌;AMD、NVIDIA等芯片企業同樣出現業績衰退,業績不理想已導致市值腰斬,損失了1.5萬億美元的市值。而縱觀全球市場,中國是最大的芯片采購國,占全球芯片市場的份額高達六成,美國芯片需要解決庫存以及扭轉業績的衰退,就需要與中國合作,只有中國購買更多的美國芯片,才能扭轉美企業績下滑的勢頭。正是基于這個現實,美國芯片企業紛紛無視政府制定的芯片規則,積極向中國銷售芯片,NVIDIA已繞開美國的芯片規則專門為中國市場推出了A800芯片,高通也為中國手機企業定制芯片,Intel也選擇與中國的操作系統統信UOS合作。事實上,如今全球芯片行業不僅美國芯片在積極進入中國市場,歐洲、韓國、日本等都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歐洲芯片企業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都表示會繼續與中國企業合作,為中國企業供應芯片。韓國今年芯片出口大幅下跌超兩成,希望中國購買更多芯片,因為韓國是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制造國,三星和SK海力士是全球兩大存儲芯片企業,都希望中國購買更多存儲芯片。今年以來,日本的芯片業界也積極與中國合作,早前中國招標28臺光刻機,日本光刻機企業就獲得了21臺,日本光刻機企業佳能、尼康等也積極擴張光刻機產能,希望從中國市場獲取更多訂單,重振日本芯片設備產業。歐洲、日本、韓國的芯片企業恰恰都是美國芯片企業的競爭對手,在它們都紛紛搶占中國市場,并從中國市場獲得更多收入投入更多資金研發技術,趕超美國芯片時,美國的芯片企業自然是不會靜觀其變的,一定會積極與中國企業合作,以求從中國市場獲得更多收入,尤其是在如今芯片行業衰退的時候,只有從中國獲得更多收入確?,F金流,才能確保度過這個寒冬。(作者:任海平,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