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在全球綠色經濟復蘇、加速實現“雙碳”目標的雙重機遇推動下,中國堅持以綠色金融詮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通過支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全國乃至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過去的一年中,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全面推進,不僅實現了政策、標準方面的完善,在產品創新、風險管理等方面也向前邁進,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低碳轉型發展。
一、綠色金融頂層政策持續完善
自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原七部委共同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以指導意見為基礎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完整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框架,大力推動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
2022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印發《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研究制定并推廣金融機構碳排放核算標準,完善綠色金融與環境、社會、治理(ESG)標準體系;2022年5月,財政部印發《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強調發揮財政資金、稅收、政府采購等多項政策協同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2022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正式執行,明確提出“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為銀保定調綠色金融發展目標、構建綠色金融發展路徑、開展綠色金融市場業務等提供鮮明指導。
2021年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明確和規范碳減排支持工具操作要求,標志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而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正式實施。截至今年9月末,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使用2400多億元,支持碳減排貸款超過4000億元,帶動減少碳排放8000多萬噸。今年8月,還將德意志銀行(中國)、法國興業銀行(中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助力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2021年1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前期設立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2022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增加1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額度,具體支持領域煤炭安全生產和儲備領域、煤電企業電煤保供領域,以形成政策規模,在確保能源供應的前提下,有序推進“雙碳”目標實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二、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日益豐富
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2022年,中國綠色信貸發展持續深化,綠色信貸市場穩步向前。在政策層面,國家綠色低碳宏觀政策確立了我國綠色信貸整體發展方向,地方規范和工作文件等各類專項政策持續明確綠色信貸應用場景,確立地方綠色信貸發展指引,推動地方綠色信貸獎勵激勵措施的落地實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提供了動力。市場層面,我國綠色信貸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0.9萬億元,約占貸款總額的10%,同比增長41.4%,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貸款分別為8.32萬億元和5.56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4%。
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在發行數量上不斷實現突破,綠色債券創新品種日益豐富。中央政策推動貼標綠債標準統一,今年7月,中國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正式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明確中國綠色債券發行的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募集資金管理和存續期信息披露四大核心要素。根據中財大綠金院綠債數據庫,2022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發行數量462只,發行規模7656.73億元。碳中和債、藍色債券、綠色鄉村振興債券、綠色熊貓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創新產品的穩定發行也為綠色債券市場持續注入新活力,2022年1月1日至11月30日,碳中和債券發行數量126只,發行規模1938.84億元。
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在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股票等也實現了落地與創新。綠色基金市場增長穩定,各類綠色基金發展較為迅速,特別是地方綠色產業基金紛紛設立,加速地方綠色發展。從綠色指數化基金來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國內綠色指數化投資基金規模超過1300億元,相比去年增長16%,以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等主題的綠色基金占主導地位;綠色保險持續創新發展,環責險、農業相關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綠色建筑保險、清潔能源保險、碳匯保險等創新綠色保險正開展探索,并通過拓展風險分擔渠道、運用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結合金融科技等方式提升服務端整體質量。2022年11月,銀保監會發布《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公司要加強綠色保險能力建設,強化綠色保險業務數據治理,優化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對綠色保險產品、綠色產業客戶和綠色保險標的的識別及管理機制;綠色股票市場初具規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滬深AB股上市企業中,環保行業共11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8114億元;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有序推進,特別是全國碳市場總體進展順利,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國碳排放的配額累計成交量達到2.03億噸,累計的成交額90.16億元人民幣,市場運行平穩,風險可控,為未來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規模奠定良好基礎。
三、氣候環境風險管理工作持續推進
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并有效降低綠色金融供需雙方環境信息不對稱、降低“洗綠”等風險,在人民銀行的推動下,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環境風險防范和壓力測試,氣候環境風險管理工作持續推進。
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推動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銀行業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冊(試行)》《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試行)》以及《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對金融機構綠色低碳化轉型予以指導。在人民銀行牽頭建立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注重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開展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碳核算工作,有效降低環境信息披露和管理成本。在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各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部分金融機構分層次、分步驟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試驗區內200多家金融機構完成環境信息披露報告試編制。
與此同時,人民銀行組織23家全國性銀行機構分行業開展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在試點省份開展高碳行業壓力測試,為有序防范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探索有益路徑。
同時,中國的ESG信息披露進程也在逐漸加快,整體ESG信息披露機制建設的推動進程及市場各方主體的參與程度都在不斷深化。中國證監會于2022年4月公布了修訂后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在投資者關系管理中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內容中增加了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信息;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制定印發《提高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了中央企業未來的工作方向,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建立健全ESG治理體系提供了目標和指引,也為推動我國ESG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2022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要求將ESG理念融入至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投融資全流程管理、信息披露及風險監測等多方面,對銀行業、保險業與金融機構加強環境治理、促進社會發展、平衡業務增長具有實踐指導意義。(作者:王遙系中宏觀察家、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