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定不移地優化營商環境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點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首先就要直面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據《世界貿易統計評論2022》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商品出口占到世界出口的15.5%,位居世界第一位,當年美國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的8.1%;2021年中國商品進口占到世界進口的12.2%,排名世界第二位,當年美國商品進口占世界進口的13.3%。據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內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約合69141.1億美元,約占世界商品貿易(2021年世界商品貿易額437120億美元,含出口216780億美元、進口220340億美元)的15.82%。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21年中國人口為14.13億人,而2021年世界總人口78.75億人,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7.94%。
據此,相對于世界超大市場規模而言,中國內貿市場規模從1999年占世界商品貿易比重的15.88%下降至2021年的15.82%,中國人口規模也從1999年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8.15%下降至2021年的17.94%。因此,盡管中國是大國經濟規模或超大市場規模,但是中國國內貿易市場規模相對于世界來說仍是相當有限的,中國內貿市場規模尚不到世界市場的16%。
值得關注的是,當下青年失業率在走高。2023年4月18日,國新辦舉行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的數據顯示,中國青年人失業率仍然在走高。3月份,16-24歲青年人失業率達到19.6%,比上月上升了1.5個百分點,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同時,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
事實上,為解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曾提出,“擴大高水平開放,多措并舉穩定外貿,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恪守契約精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由此,作為積極應對后疫情時期疊加美國對華經貿摩擦升級的有效政策,堅定不移地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雙循環市場交集來積極拓展有效市場需求和有效產品供給,實現擴大就業,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夯實穩外貿穩外資穩就業,助力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與全球生產體系的融合促進了對外貿易和整體經濟跨越式發展。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伴隨著國內外市場擴大,其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這其中,中間品進口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統計,2020年中國進口中間品達1.56萬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商品總進口的75.71%,占當年全球中間品進口的16.17%。龐大的中間品進口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運行提供了要素支持,但同期全球生產的不確定性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構成了挑戰。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了深度調整。特別是,2018年以來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帶來的破壞和撕裂,導致中國進口供應鏈風險上升。
并且,中國經貿發展的外部環境也變得嚴峻。2021年2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國務院發表“關于美國在世界上地位的講話”中把中國界定為“最嚴峻的競爭者”。拜登提出“我們還將直接應對我們最嚴峻(mostserious)的競爭對手--中國給我們的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觀帶來的挑戰……但是,我們已準備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時候與北京合作”。據此,拜登總統上任伊始,就已經將中國定位為“最嚴峻的競爭者”,拜登也認識到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危機和核擴散等全球性挑戰問題上,美國仍要準備與中國合作。2021年3月,美國拜登政府發布《2021年貿易政策議程》,宣布將繼承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關稅政策,并在鋼鐵、鋁、光纖、太陽能等關鍵行業尋求與盟國合作對抗中國。2022年7月19日,美國參議院更是通過520億美元芯片法案,要求美國補助的企業10年內不得擴大對中國高端芯片的投資,明目張膽地意在鎖定中國高端芯片未來10年的發展??梢?,自詡為高度市場經濟運營的美國也開始急于通過政府戰略或計劃來干預市場、引導行業政策,試圖遏制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2022年8月9日,美國白宮聲稱“芯片和科學法案將降低成本,創造就業,加強供應鏈,對抗中國”。由此,美國拜登政府強化美國供應鏈重塑政策將中美關系推向了脆弱的懸崖邊緣。
新形勢下,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不過,在短中期內國內收入和就業沒有顯著回暖的情況下,想要通過擴大內需緩解中國外貿外需下滑并不容易。因為擴大內需的前提是要有就業、有收入。國內收入和就業越是沒有明顯的改善,那么民眾就越不敢消費,需要自身來構建預防性保障。據此,穩外貿穩外資有助于穩就業穩收入,從而促進實現擴大內需的功效,助力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可喜的是,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指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破除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隱性壁壘,持續提振經營主體信心,幫助企業恢復元氣。各類企業都要依法合規經營。要把吸引外商投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因此,在中長期內,中國更需要花大力氣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地服務和留住好跨國企業,大力改善和形成全社會支持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投資的社會氛圍,這樣就自然地融入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大循環,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不斷擴大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市場交集,以形成有效的統一大市場,進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雙循環格局下中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研究”(22JJD790013)的階段性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