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兩會精神是當前的重要政治任務。學習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仍是本年度工作的重點。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做好綠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題中之義。同時,打造新質生產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為綠色金融發展帶來新機遇,提出新要求。
綠色金融賦能“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已進入關鍵時期。綠色成為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的目標,也是重要手段。僅從市場表現來看,近年來在《“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系列產業政策的導向下,新能源為主導的產業已成為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的重要手段,“新三樣”取代“老三樣”的綠色轉型的背后,蘊含著我國產業附加值的提升、產業升級能力的增強;從金融市場的表現來看,自2016年至2023年,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綠電、新能源等綠色指數市盈率也呈現出高于上證綜指表現的特點。市場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印證著綠色生產力發展的趨勢與成效。
事實上,綠色發展的機遇與成效也不僅在綠色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樣是綠色發展的題中之義。以我國紡織業為例,在新質生產力培育與“雙碳”目標要求下,紡織業等傳統行業向高端化進階的方向是明確的,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我國紡織業發展結構也順勢調整,傳統生產制造環節或將壓縮,整體向高附加值環節推進,通過“提質增效”與“循環經濟”兩條核心路徑,推進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協同。目前,蘇州等地紡織業培育高端紡織集群的成效顯著,產業鏈布局完備程度、技術創新水平全國領先,已成長為初具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構筑起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競爭的新優勢。
我國綠色金融的蓬勃發展有效地支持了綠色產業的發展。截至2023年底,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0.08萬億元,同比增長36.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6.4個百分點。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累計存量規模近3.5萬億元。其中,2023年中國境內新增貼標綠色債券規模超7800億元?;钴S的綠色金融市場為服務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金融機構也將目光更多投向ESG、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基金等創新產品,積極開發“市場首單”,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藍色金融發展以及對個人碳賬戶探索成為金融機構的關注重點,以期更有針對性、更行之有效的為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綠色產業賦能。
與此同時,作為綠色金融的補充,轉型金融也有力地支持了傳統行業轉型發展,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政策和工具大力推動了低碳轉型。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貨幣政策工具,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并將部分外資銀行和地方法人銀行納入工具支持范圍,激勵和引導更多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在經濟轉型、生態保護等多個領域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也支持了傳統行業低碳轉型;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不斷完善,對資源向低碳、降碳領域配置起到了引導作用。
綠色低碳轉型下綠色金融發展提速。綠色發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我國各地區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同時“雙碳”目標提出后進一步豐富了綠色發展的內涵,相關探索實踐也開始豐富,綠色金融作為支持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經過多年政策引導與市場實踐,已經成為建設金融強國五篇大文章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等一以貫之的重視,新質生產力等新理念對金融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決定了綠色金融發展將會提速,或將呈現新的面貌。
一是綠色金融規模、占比將進一步增長,需向細分領域、前沿領域延伸拓展。近年來我國綠色貸款保持持續增長,其背后是綠色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從2024年工作報告部署情況來看,綠色發展仍將繼續擴面,除綠色能源作為綠色金融重點支持領域外,綠色能源的細分或新興領域,如氫能、綠色甲醇、海上風電等將是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節能環保、新型工業領域的綠色技術也有較強烈的發展需求,由于技術的創新性使經濟效益缺乏穩定性,綠色金融的投放或更需“投行化”,疊加政府重點產業支持政策,需加快發展綠色直接融資市場建設,拓展綠色金融投放面。
二是綠色金融的數字化水平將加快提升,金融機構需完善綠色數據評價體系。2024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這意味著綠色數據基礎設施將加快完善,由此也將推動綠色金融質量的明顯提升。一方面,碳市場擴容將助力碳資產流動性的提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碳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發展綠色金融離不開有效的綠色數據信息披露,未來依托數據創新轉型類等金融產品的市場將逐步擴大,使綠色金融更好支持綠色生產力的同時,轉型金融的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三是綠色金融深化發展需與其他領域制度改革相銜接,部分領域的實質性改革需要模式的突破。在此次地方的政府報告中,多地提出了關于環境權益交易、生態資源激活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與創新的部署,這使得綠色金融的深化發展有了新的機遇。譬如在多地提到了“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雖是久久為功之事,但要素的自由流動為金融的介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市場化為主導的資源指標的交易、農村資源權益的改革等會使得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取得更顯著的效果。(作者:王遙,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