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科技金融列為5篇大文章之首,要求“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今年兩會期間,“五篇大文章”也首次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彰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值得密切關注。
自1993年深圳市科技局第一次把科技和金融簡寫成“科技金融”以來,為更好促進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在政府主導或引導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態圈并積極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探索,在全國形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運營模式并積累了寶貴經驗。商業銀行通過融入政府主導或引導的科技金融生態圈,依托政府補貼、擔?;蝻L險補償等支持手段參與科技企業金融服務,成為科技金融服務的重要生力軍。同時也要看到,商業銀行因其信貸審批標準和風控要求與科技企業輕資產結構和高風險特征間的內在矛盾尚未徹底解決,嚴重影響其獨立市場化開發并運作科技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積極性。隨著全球生產與貿易格局進入新舊轉換期,以創新優勢競爭謀求未來發展至高點成為各國國本之策。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循環模式正從“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環轉向“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在這個大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我國高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金融強國,迫切需要占我國金融資產絕對優勢的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服務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實現從科技金融服務重要生力軍向主力軍轉變。
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的挑戰與發展科技金融的重大意義。隨著債務信用標桿成為驅動高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曾經為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房地產、基建等高杠桿行業發展到今天,因在實體層面增量空間逐步達到市場“天花板”和在金融層面過度資本化積累了大量風險,甚至成為進一步持續增長的負擔。與此同時,過度資本化所催生的金融泡沫與金融機構追求短期利潤相互推動,導致金融機構壓縮能創造財富的研發和制造等部門所需投入資源占比,導致實體經濟部門創新與創造力、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降低,造成經濟結構畸形化。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更加復雜和動蕩的年代。世界各國不約而同認識到,只有依靠創新培育新增長點、探索新發展模式,才是擺脫困境、壯大實體經濟的根本出路。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興起,特別是具有顛覆性特征的領先科技實現商業化轉化,近20年來產業發展出現一個重要新特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行業顛覆價值的中小型企業在不到20年甚至更短時間躍升為世界級龍頭企業或為傳統龍頭企業賦能。因而,應對國家經濟與貿易環境不確定性、熨平經濟周期性過大波動、保持發展韌性、提升發展質量,就需高度重視提升創新能力和科技企業誕生與成長能力。打通“創新—科技—產業”鏈確保運用先進技術促進新產業培育與成長、助推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成為事關國家興衰和發展后勁的核心關注點??萍计髽I相對于傳統制造業,對金融服務需求更為迫切,不少高價值科技企業因無法滿足持續資金需求而遺憾出局。為防止具有行業顛覆影響的企業因金融支持缺位或不到位突然夭折,急需發展與創新科技金融,立足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解決科技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各種突發問題和金融服務急迫需求,確保新興和高價值企業能穩定發展并最終對產業結構向現代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需要商業銀行擔當科技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在制造業因可盈利能力變弱、拓展市場空間難度增大和增速減緩甚至部分行業遷出或萎縮,以及存貸利差減少擠壓金融機構利潤空間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拓展新利潤來源的戰略性選擇面臨挑戰。過于重視短期利潤最大化使商業銀行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賦能創新經濟體系以夯實可持續增長的基礎條件和優化產業結構。其結果,導致近20年來過多金融資源投入在資本化商品而非能創造財富的研發與制造業投入上,使相當資金在金融系統內循環、整體經濟寄生化。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就是要避免金融像失控的野馬過度膨脹并造成對實體經濟的損害。商業銀行響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要求,急需把強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列為經營決策的優先選項,克服短期主義貪婪,立足長期主義培育“耐心資本”“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以發揮主力軍作用為目標加快商業銀行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實現從科技金融服務生力軍向主力軍轉變是商業銀行落實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努力方向,需要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更加積極加入并在改善科技金融供給生態、供給能力和供給效率方面發揮重大作用。隨著科技創新活動越來越復雜、技術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決定商業銀行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強度、支持科技創新與科技企業成長質效的關鍵努力方向是解決好銀行強風險管控與科技創新和科技企業成長強不確定性的內在矛盾,并創建更加適配科技金融特點的組織管理體制。商業銀行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逐步擺脫對政府支持的過度依賴,抓住市場定位、組織體系、支持政策、產品服務、生態運營等核心環節,主動探索和創新市場化的科技金融產品與運行機制。
更加精準定義商業銀行的科技金融服務市場定位。要進一步厘清科技金融與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的業務邊界與交叉關系,突出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與科技企業成長的血脈和核心競爭力功能,更加精準定義商業銀行的科技金融市場定位。特別是要依托商業銀行最高管理層級而非某個具體業務部門統籌協調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數字金融三者關系,形成分類型、分層級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的系統性業務運行框架和金融產品交易架構。力爭在解決好依托普惠金融發展科技金融的局限性和數字金融對科技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創新強度不夠兩大突出問題方面取得新成果。
加快推動商業銀行適配展業科技金融業務的組織體系改革。不能僅僅將科技金融服務局限于服務模式變革,而是以發展科技金融為契機,創新商業銀行與科技企業深度融合并為之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的新機制。加快探索以項目、業務為中心而非部門為中心的科技金融產品供給組織方式探索。條件成熟時,可專設科技金融支行或運營中心,歸口管理科技金融業務,以提升科技金融服務的專業性和綜合服務能力。
積極拓寬商業銀行發展科技金融業務的政策支持視野。在繼續發力適度提升科技金融不良貸款容錯率、明確免責條款、加強政府政策利用、制定獎勵政策的基礎上,從更寬廣視野去完善商業銀行發展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把握保護創新與風險控制間的平衡度,創建與發展科技金融業務相匹配的激勵性政策,力爭在探索集成式服務的獎勵績效分配結構改革、創新科技金融業務流程管理、豐富科技企業客戶管理渠道與模式、探索科技金融服務框架下盈利模式改革、加強對基層銀行科技金融業務培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創新商業銀行科技金融產品服務模式。把產品服務的重點從聚焦促成單一金融產品交易轉向以客戶多元與持續需求為中心提供全方位、分階段、遞進式綜合集成服務。抓住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創新給商業銀行科技化帶來的新機遇,將銀行科技創新的重點從渠道創新向業務創新延伸,獨立開發或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創建更多基于先進技術運用的新型科技金融產品與服務。在“股權+債權”“融資+融智”“表內+表外”“行內+行外”“境內+境外”等綜合交易服務框架下,主動創新更多全功能、個性化、一攬子科技金融解決方案。
努力提升以銀行為中心的科技金融生態圈運營質效。以大型銀行為中心主動探索與政府、合作單位、第三方社會組織、其他金融機構共同完善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圈服務功能和服務效率。加強銀行集團層面“股貸債保”聯動金融工具的頂層設計,將科技金融服務重點從科技企業貸款余額增量擴面轉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伴隨科技企業成長。(作者:唐龍,重慶科技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宏觀察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