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蹦壳埃瑖H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主要發達國家加強了對關鍵技術與產業的壟斷性保護。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黨中央適時提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定位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新支柱,為構建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體系,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發展,政策支持不斷強化。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呈現出重點領域發展壯大、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創新能級高速躍升、競爭實力顯著增強的良好局面。截至2023年末,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3.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超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
各類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導向,競相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截至2023年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了30萬家,同比增長10%,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3件。其中,中央企業任職主力,引領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高速發展。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總額同比增長了42.9%,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提升超3%。
中央與地方各項支持政策不斷加強。中央政策全面覆蓋,各種產業規劃、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信貸支持等政策有序推出。地方專項支持政策不斷出臺,如江蘇省支持設立5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黑龍江省制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提出了推動“制造+服務”發展模式的10個方面共計40條具體措施。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將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面臨著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和挑戰。
首先,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部分發達國家采取技術封鎖和市場壁壘措施,提高了對產業原始創新能力的要求。目前中國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劣勢,基礎研究投入的整體水平有待提升,產學研融合水平相對薄弱,掌握前沿技術和知識密集型人才出現結構性短缺,成為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產業結構有待完善。新產業標準化體系不夠健全,區域內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導致資源分散和重復建設;產業鏈協同整合基礎相對薄弱,集群式、互補式發展態勢有待形成。
第三,政企協同機制仍需完善。新興產業培育周期長,產業融資渠道狹窄,亟需政府與金融部門協調推進;財稅支持政策有待優化,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的支持措施。
第四,新興產業市場準入標準和程序較為復雜,適應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健全。
推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有效措施。一是構建創新引領,產學融合的核心技術發展模式。重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提高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領域的投入,推進重大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建設,提高技術創新的源頭供給能力。優化人才強國戰略,完善人才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培養符合新興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并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活動中。深化與國際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共享科研資源和技術成果,構建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建立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場應用轉化的速度。
二是建設更加適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結構與戰略布局。維系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主力地位,確保中央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優化區域產業集團橫向布局,構建大中小企業多維協同體系,鼓勵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集群。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銜接和配套,構筑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發展的“以點帶鏈”縱向格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價值鏈等深度融合。加快新興產業標準化進程,保障產業標準制修訂緊跟產業發展前沿,契合產業創新技術,與國際接軌。
三是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企協作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提高政府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精確性和有效性,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和發展階段,制定差異化的產業政策,探索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機制、政策規劃、管理體系。重視政府資金引導功能,強化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項目投資牽引作用,按市場化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解決新興產業融資問題,增強要素保障能力。
四是建立健全新興戰略性產業服務體系。政府部門要建立和優化新興產業市場準入的標準和程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同時,還需要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加強對專利、商標、版權等各類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提高侵權成本,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應用。(作者:鄢杰,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博士生導師;宋尚峰,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