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國際經濟金融局勢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放緩,非金融企業債務、居民債務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高位運行,中小金融機構業務亂象叢生,宏觀杠桿率日漸攀升,2023年我國宏觀杠桿率全年上升13.5個百分點,從2022年末的274.3%上升至287.8%,居民消費貸款(除住房外)從2019年末的20.6%上升到2023年末的27.7%,政府部門杠桿率從2022年末的50.4%增長至51.5%,M2/GDP從2022年末的220.2%升至230.0%,社融存量/GDP從2022年末的284.4%升至293.4%,金融風險的不斷增大為我國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為當前及今后我國金融監管改革與完善指明了方向。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對于應對未來金融風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金融監管嚴中求深、協同優化趨勢加強
近年來,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堅持“長牙帶刺”的監管常態化理念,并推出了一系列監管措施,展現了其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決心,以及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
中國金融監管力度持續增強,監管范圍不斷擴大,監管深度不斷提高。中國金融監管體系展現了顯著的力度與深度的雙重提升,這一進程不僅體現在對金融機構違規行為的嚴厲懲處上,還涵蓋了對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全面監管,標志著中國金融監管步入了一個新階段。2024年上半年,超過3000張罰單的發出,涉及總金額逾12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信托業高達2500萬元的罰款總額,以及對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違規行為處罰。這些監管行動不僅限于傳統的銀行業務,還擴展至信托、理財等新興金融領域,體現了監管范圍的廣泛性和監管深度的顯著增強。
中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強,監管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在國際層面,中國監管總局與多個國際監管機構進行了多次高層對話,共同探討了金融穩定、反洗錢、跨境支付監管等議題,達成多項共識。此外,中國還不斷完善金融法律法規,確保監管政策與國際金融監管框架保持一致。截至2024年上半年,與國際監管機構在跨境監管合作上的案件處理效率提升了20%,中國與外國監管機構的雙邊和多邊合作項目增加了15%,金融監管體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在多個金融監管指標上實現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中國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有效性不斷提高,監管結構不斷優化。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協同優化不僅深化了中央與地方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還促進了各監管部門間的有效協調。在2024年上半年,中國金融監管總局與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及各相關監管機構的協同合作,優化了金融消費者投訴的處理流程,處理時效率提升了30%,公眾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亦提高了10%。
中國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監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通過智能監管平臺發現潛在風險點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誤報率降低了15%,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執法效率提升了30%,違規行為查處率增加了25%,對地方金融風險事件響應速度和處理效率分別提高了25%和20%。
大變局下,中國金融監管任重道遠,挑戰與風險并存
國際金融體系正經歷著深層次的動蕩與重構,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顯著增強。自2024年以來,全球降息潮的興起,反映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現實,對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穩定性造成了直接沖擊。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型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微妙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全球資金的成本與流向,還對各國金融監管機構的預期管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考驗著后者在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環境中維持本國金融穩定的能力。
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全球貿易摩擦的加劇,以及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共同構成了當前全球金融穩定面臨的新一輪挑戰,中國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仍不容樂觀。
中國金融體系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金融市場的深度多元化要求監管機構必須具備跨市場、跨領域的監管能力,以應對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復雜性和潛在風險。
中國金融正處在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中,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度的不斷提高,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運用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嚴苛要求。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度的不斷攀升需要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體系;金融科技的發展要求監管部門不僅需要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還須靈活調整監管策略,確保金融科技創新在促進市場效率提升的同時,不致觸發系統性風險。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升級的戰略導向,要求金融監管政策在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準施策,引導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與薄弱環節。
總之,轉型升級期的中國金融體系,對金融監管提出了集專業性、靈活性與前瞻性于一體的綜合要求,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在監管制度創新,監管技術改進,金融穩定與風險控制等方面都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和要求。
強化金融監管國際合作,完善監管體系
在全球金融體系日趨復雜與相互依賴的當下,國際金融合作對中國金融監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金融監管機構要進一步深化國際監管合作,積極構建全球金融風險監控機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制定與執行,推動國內金融監管政策與國際標準接軌。
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提高金融監管話語權。中國應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Bank)等全球性金融組織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更好地反映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益與訴求。在全球金融規則制定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國際金融秩序。
鑒于中國金融市場正處于快速創新與深化發展階段,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與優化必須緊貼市場實際,堅持“長牙帶刺”彰顯中國金融監管特色。針對中國金融市場特性與金融創新趨勢,構建更具適應性的金融監管框架,特別是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等新型金融業態的監管,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金融創新的健康發展,展現監管的“長牙”特性。同時,實施差異化與包容性監管政策,針對不同規模、類型及業務模式的金融機構,平衡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行業多樣化發展,促進金融資源有效配置以及金融普惠性提升,突出監管的“帶刺”與包容性。
為了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技術體系,我們需要不斷創新監管技術,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建立實時、高效的全球金融風險監控體系。金融監管機構應推動監管科技覆蓋金融創新,提升金融監管的智能化水平,實現對金融活動的實時監控、風險預警和精準干預,構建智慧型金融監管體系,強化監管的科技“利齒”。
不斷提高中國金融監管法制化水平,加強金融監管部門內部以及與其他部門的協調優化。在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金融司法保障機制的基礎上,增強地方金融監管機構的執法能力與響應速度的同時,建立與中央監管機構的有效聯動機制,展現監管部門的協同“銳刺”。(作者:鄢杰,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博士生導師;宋尚峰,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