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才有利于生產力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涌現,傳統生產關系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創新性應用與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當前,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步伐,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夯實創新制度基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形成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至關重要。一種方法是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健全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要素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市場價值。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加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的力度。完善創新長效激勵機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塑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優勢。三是完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下放科技成果轉化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環境,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持。四是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夯實人才自主培養基礎,努力培育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創新攻關團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人才鏈、創新鏈、學科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此外,實施開放多元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加快構建人才市場流動服務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從而加快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需要優化市場環境,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市場壁壘,塑造公平的營商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二是完善市場基礎經濟制度。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保障。我們要健全產權保護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暢通市場退出渠道,營造公正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完善公平競爭的生產經營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三是強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網絡、交通物流等現代基礎設施的建設升級,推動互聯互通,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建設智能市場,適應以虛擬市場崛起為代表的市場形態變化,引導平臺企業健康發展。四是持續建設市場監管機制。加強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構建事中事后監管長效機制,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變治標為治本、變事后治理為事前防范,確保市場健康發展。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助于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一是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促進貿易、投資以及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交通往來等便利化,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二是搭建對外開放合作平臺。發揮開放功能區的創新資源優勢,促進各功能區協同合作,提升開放平臺能級。打造開放層次更高、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合作平臺,集聚全球高質量資源要素,增強我國國際吸引力、影響力與帶動力。三是進一步推動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制度環境,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四是要持續拓寬國際交流合作。一方面,通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系,提升我國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增強國內外技術要素與人力資源互動,形成國內國際互利互惠開放創新新局面。(作者:黃慶華,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馨可,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一般項目《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研究【批準號:2023YBZJ35】》階段性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