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會議總結分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客觀研判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必將進一步堅定各方發展信心,積極主動應對困難挑戰,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穩中求進”已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原則。在當前全球經濟復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的背景下,對“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再次強調和深化,被賦予了更加緊迫和重要的使命。這既體現了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也彰顯了政策制定者對于穩定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它既是應對當前挑戰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內需不足等問題,只有通過穩定經濟增長,才能為結構調整、改革開放和民生改善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穩經濟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經濟穩定了,才能為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創造更好條件。
在穩經濟的大方向下,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展現出了更加積極、更加靈活的姿態。財政政策方面,從“積極”到“更加積極”的調整,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及時響應,也是對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作用的重新定位。這一變化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當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財政政策迅速調整,發揮了重要的逆周期調節作用。如今,面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無疑將再次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預期中預算赤字的適度提高,不僅可以為政府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能為減稅降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貨幣政策方面,從“穩健”到“適度寬松”的轉變,更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變化。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貨幣政策一直保持著穩健的基調,既有效應對了經濟下行壓力,又避免了過度寬松可能帶來的風險。然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增加市場流動性等措施,貨幣政策將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會議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政策調節”,這是重大會議首次提到超常規三個字。這不僅顯示了政策制定者對于當前經濟形勢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也預示著未來政策調控將更加注重靈活性和創新性。超常規周期調節意味著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將更加注重對經濟周期的把握和調控,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力度和節奏,以實現更加精準有效的宏觀調控。對市場而言,一方面,要把握政策導向帶來的市場新機遇;同時,堅持穩健的投資策略和風險防控措施,實現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作者:戴穩勝,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