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經濟取得耀眼的成就,獲得多個“首次”和多個“突破”。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高峰。數據顯示,全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7.5萬億元人民幣,首次以美元計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服務貿易越來越顯得重要。首先,服務貿易與教育、文化、醫療等民生領域高度關聯,改善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推動我國消費升級。其次,服務貿易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有利于我國建設創新強國、知識產權大國。其三,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貿易結構。我國是全球商品貿易大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日益提高,也給我國帶來巨額的貿易順差。但是我國的服務貿易卻存在較大的逆差,滯后我國的經濟發展。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即推動互聯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這些政策必將推動我國經濟更上一層樓。
新時期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的新特點:一是服務貿易總額持續擴大。據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統計公報》,2023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9331.2億美元,同比增長4.9%。自2013年以來,中國連續11年穩居全球第二大服務進口國,是21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6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二是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優化,傳統服務貿易占比下降,新興領域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根據商務部數據旅游、運輸占比下降,可數字化交付的進出口占比增長。2023年,中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3859億美元,同比增長3.5%,占服務進出口總值的41.4%。其中,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出口1290.1億美元,同比增長3.9%,占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的33.4%。會計、法律、咨詢、研發設計等其他商業服務進出口1651.1億美元,同比增長8.4%,占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的42.8%。三是貿易伙伴地理方向多元化。我國主要的服務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但與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如東盟、中東、“一帶一路”國家服務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占比逐漸擴大,重點合作領域是數字基建、教育醫療等。四是我國服務貿易模式不斷創新。如,我國設立12個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如北京中關村、杭州高新區等,2023年數字服務出口增長40%。另外,我國在海南自貿港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據商務部2023年報告,取消限制措施70項,不斷拓展服務貿易新領域。
中國服務貿易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傳統服務項目逆差顯著。2023年服務貿易逆差擴大至1708.7億美元,旅行服務、運輸服務逆差分別為1817億美元、841.8億美元。二是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競爭力還需要提升。如知識產權使用費2023年逆差315.2億美元,主要用于支付海外芯片、醫藥技術等專利費,約占逆差總額的80%。保險服務2023年逆差101.6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市場份額比中資金融機構在歐美份額多,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弱。三是市場開放不足。我國未放開境外學校辦學限制,國內學校國際教育品牌建設滯后,我國學生的出國留學支出遠大于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的收入。我國限制數據跨境流動,據麥肯錫2023年的研究,國內數據本地化要求制約云計算、數字內容出口。
2025年,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我國要擴大服務貿易,具體策略如下。
第一、擴大開放與制度創新相結合。主要做法:一是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外資控股金融、教育、醫療領域,如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引進外資,發展金融業,為國民經濟提供堅實的支撐。同時,利用外資提升我國的教育水平,提高醫療服務的層次,讓群眾有更多的選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醫療衛生的需要。二是試點數據跨境流動“白名單”。按照網信辦規劃推動上海自貿區跨境數據流動便利化。三是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商務部主導RCEP數字貿易規則談判,推動電子簽名、數據存儲等本地化要求松綁。四是爭取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對標高標準數字貿易規則。
第二、培育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一是大力支持技術研發。如按照財政部2023年新政對軟件、芯片設計企業給予15%的所得稅優惠。二是建設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謀劃遴選確定10家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示范區和15家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試驗區,集聚優質知識產權服務資源,打造知識產權服務集群品牌,提升知識產權服務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強品牌與文化輸出。按照中宣部“文化出?!惫こ淘O立“中國服務”國際推廣中心,重點支持游戲、動漫、影視等行業。2023年,字節跳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1200億美元的收入,TikTok在美國的營收達到160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40%。今年春節《哪吒2》風靡全球,說明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要加大挖掘文化出海的潛力。當前杭州正試點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打造服務貿易展示平臺,要以此為平臺進一步推動國潮出海。
第三、優化傳統服務貿易結構。一是旅游服務升級,推廣“智慧旅游”。文旅部規劃2025年前建成30個國際旅游樞紐城市,吸引海外游客。2024年,我國免簽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入境旅游,入境游翻倍增長,旅游服務貿易有較大的改善。要繼續實施免簽政策,結合最近紅火的“跟著電影看中國”活動,把影視作品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既推廣中華文化,又推廣中國旅游。二是開發高端醫療旅游。如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吸引外國游客到中國旅游、養老、保健、治療。三是國際運輸服務提質。交通運輸部支持中遠海運、順豐航空擴展國際航線,目標是提升自主航運份額至50%。海關總署也在試點建設中歐班列數字口岸,努力提升通關效率。各部門的通力合作,運輸公司的市場開拓,擴大國際運輸服務。
第四、努力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一是擴大數字服務出口。支持云計算企業(如阿里云、華為云等)在“一帶一路”國家建設數據中心,努力爭取擴大海外營收占比。二是推廣“數字內容工廠”模式(如閱文集團海外網文平臺),力爭2025年網絡文學出口額有較大的增長。三是吸引高端服務進口替代。鼓勵跨國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如特斯拉上海研發中心,利用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帶動本土創新,減少關鍵技術進口。四是實施“國際教育本土化”。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創辦國際學校,依照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目標,爭取2025年來華留學生達50萬人。同時辦好本國教育,提高中國各類學校的辦學水平。(作者:林學軍,暨南大學教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