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眾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給是頭等大事,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會的穩定。建設農業強國,能夠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特別是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自然災害頻發等背景下,只有實現農業強國目標,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強國家發展的自主性。
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置于突出位置具有深遠意義。在設施方面,加大對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能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的產出能力。以河南等地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通過完善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設施,使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提升,為糧食高產穩產創造了良好條件。在技術上,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如種業研發、種植養殖技術改進等,能從源頭上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像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水稻單產,為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裝備方面,加快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人力勞動強度,有助于實現農業的規?;?、集約化生產。政策和制度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通過制定和完善糧食補貼、最低收購價等政策,以及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等,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
規劃明確到2027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目標。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只有確保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避免因糧食短缺而依賴進口,從而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例如,在面對疫情等突發情況時,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能夠保障市場供應,穩定物價,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合理的自給水平意味著在保障主糧安全的基礎上,實現肉類、蔬菜、水果等重要農產品的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飲食需求,提升國民的生活質量。
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在科技方面,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能夠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比如,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通過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實現對農田的精準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益。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監控和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的精準度和穩定性。改革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關鍵,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能夠盤活農村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例如,一些地區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的集中連片經營,引入現代化的農業企業進行規模化種植和養殖,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
健全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是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延伸拓展產業鏈,就是要從單純的農業生產向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拓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比如,水果種植不僅停留在采摘銷售初級產品,還發展水果加工產業,生產果汁、果脯、罐頭等產品,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供應鏈的拓展則注重優化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倉儲保鮮等環節,確保農產品能夠快速、高效地從產地到達消費者手中。像一些電商平臺與農產品產地合作,建立冷鏈物流體系,將新鮮的農產品快速配送至全國各地,減少了農產品的損耗,提高了流通效率。價值鏈的提升強調打造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知名度,從而實現產品的優質優價。例如,五常大米、贛南臍橙等品牌農產品,憑借其獨特的品質和品牌影響力,在市場上占據較高的價格優勢,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同時也提升了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推進廁所革命等,能夠營造整潔、舒適的農村生活環境。比如,許多村莊通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對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改善了村莊的水環境;開展垃圾清理行動,建立垃圾收集和轉運體系,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能夠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條件。以農村道路建設為例,"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交通狀況,方便了農民的出行和農產品的運輸,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學校和醫院的建設與改善,提高了農村教育和醫療水平,讓農民的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農民能夠享受到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注重保護小農戶利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小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主體,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組織形式,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起來,能夠提高小農戶的市場談判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例如,一些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小農戶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銷售農產品,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銷售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通過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村電商的興起,讓農民能夠將自家的農產品直接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市場,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利潤。鄉村旅游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到農村觀光旅游,帶動了農村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有效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民能夠共享農業強國建設的成果。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思想基礎。只有讓廣大農民和農業從業者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的緊密關系,才能自覺地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了解到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危害,以及發展綠色農業、低碳農業的好處。例如,一些地方通過舉辦生態農業培訓班,向農民傳授綠色種植、養殖技術和環保知識,引導農民采用有機肥料、生物防治等綠色生產方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讓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成為農業強國的鮮明底色,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農業生產中,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如農牧結合、稻魚共生等,能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以農牧結合模式為例,養殖產生的糞便可以作為優質肥料用于農作物種植,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時農作物種植又為養殖提供了飼料,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發展低碳農業,推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比如,一些農村地區建設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站,不僅滿足了農村自身的用電需求,還將多余的電力并入電網,實現了能源的自給自足和綠色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只有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才能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農業強則國家強,農業的穩定發展能夠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實施將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從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同時,農業的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成果,也將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示范,推動整個國家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貢獻力量。(作者: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