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2月15日電 聚焦“‘一帶一路’攜進與全球治理新邏輯”主題,中宏論壇第十場在線研討于12月15日下午舉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副所長張煥波應邀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
張煥波從“多方面多問題交織”“新技術新業態勃興”“國際約束力不足”等治理瓶頸,深入分析全球化與國際治理面臨的新挑戰,從“平等”“開放”“立體”等維度對“一帶一路”治理新機制進行前瞻。
以下是發言內容:
一、當前全球治理機制面臨的挑戰
(一)多方面問題交織帶來的挑戰。全球性挑戰越來越復雜、越綜合,往往是多個領域的問題相互交織,相互推動,單純解決一個方面,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F有的全球治理平臺功能較為單一,是專業化的,分散的,在面對綜合性的復雜的全球性挑戰時,出現治理空缺。例如,當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經濟大衰退同時交織,應同時協同好兩個方面,一起來解決。單純依靠WHO和G20都不足以發揮有效的作用,需要有新的機制讓不同的平臺發揮協同作用。
(二)新技術新業態治理缺乏的挑戰。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服務貿易等在全球化中占得份額會越來越大,這對于全球治理產生新的挑戰。傳統的治理機制正在適應這些新的變化而變革,但是受限于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和固有機制的內在約束,很難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同時,在一些領域,西方經濟體具有明顯優勢,而具有明顯發展優勢的新興經濟體在傳統的全球治理體制中話語權又相對單薄。因此,單靠過去的傳統全球治理體系和平臺,很難產生相對公平公正的規則。
(三)約束力不足帶來的挑戰。全球治理機制約束力不夠,在應對重大全球性挑戰方面難以發揮各國合力。一些國家可以不負責任地隨意退出,缺乏懲罰機制。而在履約機制方面,在信息透明度、信息共享、合作應對等方面也缺乏具有強有力約束效力和執行力的規則。這次新冠疫情的應對,可以說給全球治理敲響警鐘。盡管我們有WHO等組織,但是各國應對合力明顯不夠。這讓我們反思,如果遇到更大的全球性災難,人類是否能夠真正攜手應對。除了新冠疫情,我們未來還會面對其他大規模流行疾病,還面臨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這需要有強有力約束的全球治理機制,在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框架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全球治理機制需要通過變革來適應新全球化
全球化有效促進了生產要素和商品的全球化,極大提高了全球生產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利益分配失衡問題。全球化產生的利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分配:國家間的利益分配;國家內部不同群體的利益分配;國家與跨國集團的利益分配。一些國家認為在全球化中利益得到損失,把貿易逆差認為是經濟利益的損失。這樣的理解是把國家治理作為企業經營來理解。從企業會計的角度來認識國際貿易,根本上錯誤的。在以WTO為核心的貿易框架下,貿易存在逆差與一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都是市場主體進行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公平貿易,不存在誰吃虧的問題。在全球化過程中,一國一些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會帶來失業人口,這也造成一國內部不同群體收入的失衡。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通過新的產業、新的業態來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解決。更為重要的是,需要解決好第三個分配??鐕就ㄟ^國際配置資源獲得了超額利潤。理想的情況是,這些利潤的一部分可上交到國家。國家可以用這些錢來對因為產業轉移造成的失業人口來提供教育培訓和社會保障。
(二)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安全問題。由于跨國生產,一個產品不同的零部件和材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生產,發揮了各國比較優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這也面臨安全問題。有的大國奉行霸權主義,以國家安全為由任意切斷其他國家的關鍵產品零部件供應,輕則導致一個企業的倒閉,重則對一個行業的全球生產體系造成巨大沖擊。當然,對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具有安全性的產業,過長的全球產業鏈可能導致在面對重大災難時出現需求短缺。這些行業縮短全球生產鏈條,更加區域化、本地化是符合實際的。
(三)意識形態強化問題。全球化在冷戰后快速發展,各國超越意識形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經濟發展、社會和人文、環保保護等各領域進行大合作。但是,近年來,我們看到一些國家開始突出意識形態問題。長期以來,美國自由派戰略專家就力推“民主聯盟”戰略,試圖以共同的價值觀將西方民主國家聯合起來,以意識形態為工具加強西方國家主導國際事務的能力,鞏固美國的“制度霸權”。由于各種原因,“民主聯盟”戰略一直沒有被美國政府正式采納?,F在拜登核心成員布林肯重提構建民主國家聯盟,拜登計劃就任后召開全球民主峰會,其根本用意就是糾集一批價值觀相同的國家和人士,在全球構建一道以意識形態為界限的國際聯盟圈。這種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聯盟式多邊主義是有悖于全球化發展的,將給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帶來嚴重沖擊。各國應超越意識形態分歧,相互尊重彼此價值理念、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差異,堅持開放包容,防止世界走向分化,陷入所謂“新冷戰”。
三、以“一帶一路”機制建設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自2013年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機制建設會進一步加快。這也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完善的重要內容?!耙粠б宦贰睓C制建設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自身承擔巨大發展任務的同時,也努力承擔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中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積極探索構建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新機制,共同推進區域性與全球性跨國合作的機制,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進一步完善。
(一)“一帶一路”機制建設體現各方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和務實合作。近年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碎片化”和“意識形態化”雙重壓力。全球治理機制改革,必須恪守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等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一帶一路”機制建設不帶任何的政治標準,強調的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在與有關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中方從不強加于人,每一個項目都是有關各方相互協商的結果。“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受到沿線國家和人民的歡迎,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不強調意識形態,沒有地緣政治算計,反對”冷戰“思維?!币粠б宦贰皺C制建設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經貿規則,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尊重WTO框架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倡導以積極的談判和磋商消除國際貿易分歧,反對貿易保護和長臂管轄。
(二)”一帶一路“機制建設體現包容性、共享性和開放性。中國國家領導人指出,”一帶一路“是共贏的,各國共同參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黃金法則。中方在與有關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進展中,始終堅持平等,開放,透明,按照市場規律和通行國際規則行事?!币粠б宦贰笆枪采坦步ü蚕淼穆搫影l展倡議,其體制也是由沿線國家一起建設,讓沿線各國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一帶一路“機制注重現有區域合作機制相鋪相成,相互對接,能夠讓不同區域合作機制包容共存,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治理體系。
(三)”一帶一路“機制建設體現寬領域、多層次和綜合性。”一帶一路“建設內容是豐富的,全面的,體現的也是寬領域多層次綜合性國際合作機制。除了貿易和投資,沿線國在很多領域存在合作空間,包括公共衛生,產業鏈合作,能源合作、金融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科技合作等等?!耙粠б宦贰睓C制建設也是多層次的,既有雙邊機制對接,也有多邊合作機制創建和連接。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可以積極探索構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投資機制安排,在充分考慮沿線各國國情,體現靈活性和差別性基礎上,探索研究”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FTA。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和沿線各國訴求,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可以考慮適時完善和建立和”一帶一路“公共衛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氣候變化合作機制等?!币粠б宦贰皺C制建設參與主體是綜合性的,既包括沿線國家政府組織、民間組織,也包括現有的諸多多邊合作平臺,包括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同時,除了國家層面,在地區層面,城市層面都可以有相關機制安排。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