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5月26日電 聚焦“危局與新機——俄烏沖突下能源危機與應對之策”主題,中宏論壇第二十四場在線研討5月25日下午召開。中宏觀察家、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副所長史英哲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
以下是史英哲發言:
能源與人類社會發展關系緊密。糧食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糧食生產需要能源,糧食也可以轉化為能源。能源推動社會發展?;茉粗笆鞘止I,化石能源大規模使用伴隨著工業化。漢晉時期有了對煤炭的成熟應用,宋代有專門機構管理煤炭。但英國17世紀大量開始使用煤碳,18世紀初英國煤炭產量估算占全球的5/6?!懊禾?鐵路”是“能源+交通”的典范,推動了起始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
新能源革命的影響。當前伴隨著能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的普及,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意味著世界能源的大變局。新能源的技術發展與規模效應,使得成本下降并能夠平價上網,在能源供給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能源自主的增量潛力在新能源,能源安全的長久之計在新能源。新能源革命的影響包括:能源分布的格局發生變化。化石能源特別是油氣資源普遍集中在世界的中東、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光伏、風電是“來自星辰大海的饋贈”,百萬分之一的太陽能即可滿足世界能耗。中國年度能耗占其太陽能理論儲量的不足千分之三;能源合作的格局發生變化。新能源更多的以電的形式,通過電網實現合作。期待形成歐亞大陸乃至亞歐非大陸的緊密聯系;能源電氣化對社會產業的影響。以電動汽車為例,從燃油汽車到電動汽車的轉變,從機械汽車、機械交通到智能汽車、智能交通的轉型。未來自動駕駛對整個社會影響巨大。基本考慮3.3億輛機動車的電動化,對整個交通產業的影響也是革命性的。北京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能源基地建設對地區發展的影響。一是東北振興與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中國東南地區依托沿海優勢,通過貿易的便利化和低成本實現了迅速發展(新疆的煤炭價格不及進口價格)。新能源資源集中在中國的西北和東北,能源優勢為這些年發展緩慢的地區帶來了機遇。二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農村地區面積廣大,傳統能源是城市成本低于農村,未來農村可以獲得便宜的能源,形成農村發展的重要資源稟賦。
綠色能源發展新機遇:一是新能源的大規模建設。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4.55億千瓦。對應投資規模2-3萬億左右。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地熱以及其他新能源設施等能源建設,投資規模巨大。二是新能源相關配套。智慧電網(支撐分布式能源)、特高壓(支撐集中式能源)、儲能、氫能產業等。三是“新能源+”戰略。“新能源+數據”的東數西算;“新能源+交通”的電動車和智能交通;“新能源+高耗能工業”“新能源+農牧漁業”“新能源+水利”以及新能源與碳管理等。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