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7月22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李想)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7月22日,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一場在線研討會圓滿召開。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金雪軍的發言:
三中全會提改革是我們黨四十年來的慣例,但二十屆三中全會和過去不同之處在于,這次改革不是某個具體領域的改革,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指的是橫向的,就是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方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過去的改革相比,今天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此外還講了深化,全面指的是橫向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改革;同時要深化,這是縱向的。改革改了四十多年,今天再講創新驅動或者人才培養,就不再是企業或高校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政、產、學、研、用、金”融合下教育、科技、人才多方協同的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边@些重要論述顯示了黨中央對世情、國情的深刻把握,對于統一各界思想、澄清模糊認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定音鼓”“開場鑼”的作用。認真學習、準確領會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并把這一學習活動推向深入,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聯系非常緊密,在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無論是從學理研究上看還是從實踐需求上看,都有暢通循環的必要。在早期發展布局中,“教育”常放在“社會”或“文化”領域中,“科技”常放在“經濟”領域中,“人才”則是放在組織工作中。在理論研究層面,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研究,大多來源于學研方的相關學者。因此大量的研究多是從大學的視角展開,對學研方的分析比較深入并客觀,而基于企業視角對產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不夠深入,很好地與企業實際需求結合起來也不夠,這也是相關研究始終無法準確深入的重要原因。在微觀運行層面,政府關注社會公共利益和產業發展戰略,大學組織多根據自身興趣或者學術評價導向進行合作,而企業組織多從經濟利益最大化視角進行合作。不同主體間的共同利益在理論上較為自洽,但在實踐中較難統一。實現三者聯動推進、交融共生,迫切需要解決融合中“橋”和“船”的問題。
國際經驗表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創新過程,而只是創新的一個環節。如果僅僅依靠創新能力提升,而忽略了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無法將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轉化為產業發展能力,就會對產業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造成阻礙。因此,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必須要連接到產業發展中去。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必定是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發展,高水平創新體系必須是一種能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多向互嵌、協同升級的體系。我國若要順利實現內生型增長,就必須打通“創新—產業—經濟增長”傳導路徑,其中的關鍵又在于打通“創新—產業”這個傳導環節。
第一,構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開放合作關系。雖然我國一直在嘗試破除阻礙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對接的桎梏,但由于科研成果轉化程序復雜、成果轉移中的產權歸屬不清等現實問題,導致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對接的機會較少、成本較高,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未來要突破創新過程中政府、高校、企業螺旋三角的思維束縛,把傳統三角之外的主體如科技中介機構、金融機構、消費者等新型主體納入到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的范疇,完善各方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第二,實現創新鏈內部“研發、轉化、生產、銷售”各環節的融合,以及創新鏈外部與產業鏈、服務鏈的融合。產業轉型升級的本質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需要資本和平臺。前者要求企業實現利潤以完成資本積累,以及多元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后者要求“大院、大所、大企”等創新領頭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創新孵化器,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等創新大環境,這些是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中應當著力的調控點。其中,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關鍵在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出題”與“答題”相結合、“掛榜”與“揭榜”相結合,實現基礎理論“0到1”和工程技術“1到0”的雙向發力、上下對齊。創新鏈與服務鏈融合的關鍵在于“政、產、學、研、用、金”融合的生態系統建設。以金融服務為例,產學研合作的深度發展需要金融支持,創新型的產學研合作需要創新型的金融支持,其特點是交叉創新、混合創新。破解科創“融資難”問題需要完善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通過“銀行+政府+擔保+保險+創投+券商”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方位的多方合作模式,建立起一個分布合理、功能全面的一體化融資創新體系。
第三,實現人才鏈內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各環節融合,以及人才鏈外部與教育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產學研合作在研發環節需要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在轉化環節需要工程師、科技服務人才,在產業化階段需要產業人才、金融人才,在市場化階段需要營銷人才、推廣人才等,這部分人才很難由大學或企業單獨供給。其中,人才鏈與教育鏈融合的關鍵在于融入新質生產力元素,銜接貫通以課程設置為基礎,從人才選拔開始,到走出學校為止,由初級到高級層層遞進的課程設計和復合型人才培育過程,促進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深度整合。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人才鏈與產業鏈融合的關鍵在于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的,既懂技術又懂市場和產業鏈需求的創新人才“引、育、用、留”體系。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