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王鏡榕)聚焦“接續奮斗、共譜新篇——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由中宏網、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聯合舉辦的中宏論壇第五十九場研討會18日下午在中央黨校圓滿召開。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產業經濟與經濟學說史教研室副教授崔琳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崔琳在中宏論壇第五十九場研討會發言。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 攝
以下是崔琳的發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近年來,結構性貨幣政策頻繁進入重要政策文件,逐漸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
我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特指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過程中,具有特定實施對象、主要用于結構性調整、引導資金流向政策意圖部門的各類貨幣政策工具的總和。截至2024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已使用十余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在引導產業結構升級、刺激并助力經濟恢復發展、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治理模式也逐漸從需求側管理為主轉向兼顧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于需求的適配性??偭啃载泿耪呤切枨髠裙芾淼挠行侄?,通過調節市場利率和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社會總需求;結構性貨幣政策則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式,通過定向工具投放流動性達到引導資金流向政策關切領域的政策效果。結構性貨幣政策從屬于總量型貨幣政策,是總量性政策的有益補充,同時發揮著結構調整功能,是中國特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工具創新。
結構性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再貸款類的中央銀行交易工具,主要通過銀行信貸渠道傳導,即由人民銀行向銀行提供利率優惠的再貸款資金,引導銀行主動將信貸資源投放至政策支持的領域。然而,由于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和企業三方之間存在利益不一致與信息不對稱問題,結構性貨幣政策在實施中存在一定扭曲與損耗,以至難以充分實現政策目標。結構性貨幣政策客觀上為不同領域提供了差異化的資金價格和流動性規模,從而造成一定套利空間,引發諸如特定領域龍頭企業更易獲得低息資金并以“低融高存”模式獲取利率倒掛收益的問題,致使資金在金融系統空轉。這類現象加劇了經濟脫實向虛的風險,壓縮銀行利差進而影響信貸的可持續性,如不加以有效監管,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為此,應從以下三方面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一是謹慎出臺結構性貨幣政策并持續豐富政策工具箱。人民銀行利用結構性貨幣政策支持特定領域的做法類似于制定選擇性產業政策,實踐中應謹防資源錯配傾向。同時,應持續豐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箱,錨定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松緊有度的多層次牽引作用。二是優化結構性貨幣政策效果評估與過程監管,建立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評估標準,建立多方聯動的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管,不斷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適時進入、有序退出機制。三是加強政策協同,提高總量性貨幣政策、結構性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的取向一致性程度,尤其注重把握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總量效應,促進各類政策密切配合,既防止合成謬誤也要避免“用力過猛”。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