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王鏡榕)聚焦“接續奮斗、共譜新篇——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由中宏網、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聯合舉辦的中宏論壇第五十九場研討會18日下午在中央黨校圓滿召開。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財政金融教研室副教授周躍輝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周躍輝在中宏論壇第五十九場研討會上發言。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 攝
以下是周躍輝的發言:
國務院總理李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大家印象極其深刻的是,在時隔二十多年之后,重提“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在備受關注的財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統籌安排收入、債券等各類財政資金,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我們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表述,最能體現“更加積極”政策意蘊的,是“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赤字率是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風向標,社會各界尤為看重這一指標,將其視為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大小的重要指標。
那么,如何理解這一重大的政策舉措呢?可以從“量”和“質”的角度進行分析。
從“量”的角度看,2025年我國的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與此同時,今年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一直采取積極財政政策,也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而積極財政政策力度越大,往往財政赤字率越高,財政赤字率過高,也會加大財政風險,影響財政可持續性,因此中國一般將赤字率3%作為一道心理上的財政風險安全防線。當然,這一數值并不是絕對的,2025年的財政赤字率將首次達到“4%左右”,超過2020年疫情沖擊時“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為2008年本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以來的最高水平。
從“質”的角度看,今年的財政資金將更多地聚焦用于擴大內需、培育新質生產力、兩重兩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領域。《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顯然,增加的財政赤字資金,會優先投入科技創新等領域,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的資金流向,還將更好地惠民生、促消費。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其中,“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這在歷屆政府工作報告中,系首次提出,更加彰顯了“人”的作用。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今年要深化財稅制度改革,推動零基預算改革,推動消費稅改革,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支持;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穩妥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這都體現了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鮮明導向。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最大亮點之一。今年財政政策的力度明顯增強,財政主動作為、積極擔當,這也反映出財政理念的重大變化。這一重大政策變化的實踐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財政赤字率的提高,體現了黨中央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堅定信心;二是財政赤字率的提高,體現了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落實;三是財政赤字率的提高,更有利于與貨幣政策形成協同效應。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