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王鏡榕)聚焦“接續奮斗、共譜新篇——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由中宏網、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聯合舉辦的中宏論壇第五十九場研討會18日下午在中央黨校圓滿召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城鄉經濟教研室副教授孫生陽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孫生陽在中宏論壇第五十九場研討會發言。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 攝
以下是孫生陽的發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長期以來,部分地方政府出于保護本地經濟利益的動機,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以政策或措施限制外地商品、服務及資本進入本地市場,或者給予本地企業特殊優惠,形成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當前,隨著行政性壟斷監管執法工作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落實的深入推進,各地顯性的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但也呈現出一些新情況新特點。首先,實施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方式從“臺前”轉向“幕后”,更具隱蔽性。其次,實施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理由從“發展”轉向“安全”,更具復雜性。最后,實施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主體從“機關”轉向“公司”,更具迷惑性。
面對上述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新情況新特點,必須統一思想、優化考核、完善制度、加強執法、深化宣傳,全方位構建起支持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體制機制與社會環境。
第一,要充分認識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舉措。隨著國內外發展形勢變化,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成為實現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經濟循環涉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同時循環也需要由分布在一定經濟范圍內的經營主體完成。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擴大經營主體的經濟活動范圍,打破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從而在更大范圍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
第二,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的決策和考核機制。特別是在“為增長而競爭”的激勵機制之下,不能簡單地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也不要被短期經濟指標的波動所左右。各地區要進一步優化本地區政府績效考核相關評價指標,更好反映省域內不同地區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成效。同時要進一步加快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降低地區間為爭取流動性稅基而進行的無序競爭。
第三,要以“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基礎原則,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創造制度條件。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不是簡單地“一破了之”,而是要通過制度層面的整合優化,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從而鞏固和擴展市場資源優勢,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因此,要堅決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決策部署,規范“政策洼地”,以完善的市場制度應對市場分割和保護。
第四,要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加大對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監管執法力度。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執法,運用提醒敦促、行政約談、行政建議等手段,依法從嚴查處和規范有關行為。2023年,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和改進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執法,共辦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件39件,開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執法約談17次,常態化公布執法案件信息,有效維護了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第五,要深化公平競爭宣傳倡導,提升全社會對公平競爭理念的價值認同。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市場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更是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價值導向。因此,必須以公平競爭宣傳倡導為抓手,面向社會公眾、經營主體、行政機關等主體強化公平競爭文化建設,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倡導活動,提升社會公眾、經營主體、行政機關公平競爭意識,促使各種社會力量都成為公平競爭的忠實崇尚者、堅定捍衛者。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