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孫學工
中宏網北京1月17日電(記者王鏡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這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那么,如何理解“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要判斷的深刻內涵?如何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實現我國經濟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中宏網記者日前就此話題專訪了中宏觀察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孫學工。以下是訪談實錄:
逆周期調節的三個關鍵點
中宏網記者:會議強調,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您如何看待這里的“度”“主動”和“協同”的現實意義?
孫學工: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新情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這是把經濟保持在合理運行區間必要之舉。但如何把逆周期調節搞好,這里面有很多講究,關鍵就是“度”“主動”“協同”幾個字。度就是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節奏和措施的精準性,既不能軟弱無力,也不能用力過猛,前者與事無補,后者則后遺癥太多。衡量度的標準是經濟增長不偏離潛在增長水平過多,總體看政策應起到托底而不是托舉的作用,不替代市場自我修復自我調整的功能?!爸鲃印敝饕獜膬煞矫鎭砝斫猓环矫媸墙洕\行有巨大的慣性,一旦形成趨勢性態勢,短期內很難扭轉,因而要打提前量,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政策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政策實施傳導都有一定的時滯,政策如果不主動沒有前瞻性,政策效應就與形勢變化難以同步,作用就會大為弱化,因而調控要主動預調微調?!皡f同”就是要協調好宏觀調控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其他政策的關系以及宏觀調控各項政策工具之間的搭配。當前既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宏觀調控有很多可以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點,如通過降準定向支持市場化債轉股,既擴大了流動性,又促進了降杠桿,又如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金融支持,既有利于穩增長,也有利于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在宏觀調控各項政策工具之間,也要加強協同,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同,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傳導在很多方面需要財政政策的支持與配合。協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防止用力過猛,各部門如果一窩風同向使力,引起政策效應疊加共振,有可能產生超預期的效應,反而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干擾,需要著力避免。
化危為機的關鍵在釋放潛能
中宏網記者: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您怎么解讀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及當前形勢下化危為機的關鍵所在?
孫學工:與上一個百年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隨后的美蘇冷戰相比,和平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題,盡管也存在矛盾與沖突,甚至短期還有加劇態勢,但其強度和烈度均在可控范圍內,這一國際大格局決定了我國發展仍處于并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可以聚精會神謀發展惠民生。具體來看,國內外還有不少可以幫助發展壯大的戰略機遇,一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力量上升期,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量不斷擴大,在解決全球問題中的作用不斷突出,因而有能力有基礎更多參與國際治理體系的改革,塑造對我發展更為有利的國際經濟體系和制度環境。二是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為有準備的后發者提供了并行甚至超越的機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已居于全球前列,通過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條、補上短板,有望大幅提升全球競爭優勢,推動中國經濟上新的臺階。三是在人口紅利機遇之后,正在迎來工程師紅利機遇。中國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就較高培養了一支高素質勞動力大軍,為改革開放后經濟騰飛奠定了的人力資源基礎。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突飛猛進,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50%,即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改革開放累計畢業大學生9577萬人,這為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化危為機的關鍵在于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釋放和調動人的積極性,把發展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就有能力迎接任何挑戰,這已經為改革四十年的歷程所證實。通過開放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有利于加快自身發展,也有利于建立互利共贏的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動關系,進一步維護國際環境的穩定。
以戰略定力攻堅高質量發展關口
中宏網記者: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您怎么看待上述有關“仍然是”主要矛盾論述的針對性和導向意義?
孫學工:短期經濟運行困難增多并沒有改變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從某種角度看,短期問題實際上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表象,如表面上是需求不足,但在高品質產品、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領域的需求潛力無法釋放轉化為有效需求的根源在于供給不足??傮w看,我國供給體系存在的與需求升級不相適應、杠桿率過高風險隱患突顯、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短板突出、高排放高污染等問題還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制約發展,是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跨過的關口,因而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不斷深化持續推進。另一方面深化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有利于穩增長,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办柟獭薄霸鰪姟薄疤嵘薄皶惩ā倍加泻軓姷尼槍π裕敲橹斍敖洕\行中的主要問題和矛盾提出的,貫徹落實下去對提振市場信心、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都會發揮重要作用,既利短期,又利長遠。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