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郭霖濱)“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中宏觀察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劉以雷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一重要論斷為“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提供行動指引和道路航標。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九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為構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貢獻了‘中國方案’?!眲⒁岳赘嬖V記者。
以下是劉以雷訪談:
面向新時代,從理念到行動,從總體布局的“大寫意”到精湛細膩的“工筆畫”,共建“一帶一路”的精彩畫卷要在兼顧整體全局與細節精準上取得新成效、新突破。對此,我認為要在四個方面走深走實。
一是以惠及各方的頂層設計應對國際復雜態勢新挑戰。
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局”的思想結晶。意在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推動沿線各國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新時代合作共贏大平臺,攜手應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大動蕩、大分化、大洗牌、大重組的嚴峻形勢,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因此,要在復雜環境中準確把握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邏輯與前瞻性謀劃,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戰略定力,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織密合作紐帶。
二是以正確義利觀的價值共識踐行共建“一帶一路”生動實踐。伴隨著大國博弈日趨升級、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等諸多長短期問題的積累和國際風險因素的疊加,凝聚共識和消除分歧正在變得異常艱難,各國關于發展的利益訴求差異正在變得難以彌合。目前,我國已經同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投資、貿易、金融、科技、社會、人文、民生等各領域。因而,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形成弘義融利、先義后利、義利并舉的合作共建范式尤為重要。這需要立足沿線國家國情和發展階段實際,尊重各國各民族差異,處理好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塑造包容性的政府、市場、社會關系,以“和而不同”凝聚人文交流內在共識,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調動沿線國家積極性,通過平等互動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造性潛能。
三是以制度型開放的廣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提質增效。制度型開放是相對于過去我國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而言的,是以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規則體制為目標,統籌國內和國際,通過更高水平與更深層次的改革力度穩步推進規制、管理、標準等維度的開放升級,與高標準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各方利益,整合項目、資金、機制乃至制度的需求,持續推動沿線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便利化,探索建立更多的創新型國際合作對接機制,在深化互聯互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以及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做好提質增效。
四是以更加緊密細致的合作深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一帶一路”是面向世界、具有廣泛包容性的國際合作平臺,有必要對過去一段時期的建設經驗成效進行體系式總結,抓住沿線各國互利合作的現實發展需要增強共建“一帶一路”的延展性,立足要素稟賦和產業結構的差異性,以區域供應鏈或價值鏈為載體將“一帶一路”合作拓展至更深更細的領域,實現與沿線國家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共建。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