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月3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郭霖濱)“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事關人類可持續發展?!敝泻暧^察家、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近日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2022年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各國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多邊綠色金融合作,綠色金融國際標準不斷完善,轉型金融和生物多樣性金融議題得到進一步關注,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領導力不斷攀升,致力于多邊和雙邊合作推進全球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穩步推進。
以下是王遙訪談:
國際綠色金融多雙合作持續推進
金融監管層面的合作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并持續與二十國集團(G20)可持續金融工作小組、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可持續銀行和金融網絡(SBFN)等國際多邊綠色金融合作平臺。雙邊合作方面,中英、中法、中新圍繞綠色金融相關話題,積極開展對話與合作。中英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深度推進,并于2022年對外發布了《2020-2021年進展報告》,系統總結了試點項目過去一年的主要進展,展示了優秀案例,同時對信息披露的國際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2022年11月,中法簽署生物多樣性基金贈款協議,專門用于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援助,以配合貸款項目的實施。中國與新加坡也在今年設立中國-新加坡綠色金融工作組,并推進實現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產品鏈接、聯合發布低碳指數系列,為經濟釋放新的增長動力。
凝聚國際共識 促進共同行動
國際主流倡議方面,2022年中國派高級代表團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同各方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并積極籌備《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以推動“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順利達成。2021年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與其它12家來自全球各大洲的機構共同發起了生物多樣性金融伙伴關系(PBF),旨在解決生物多樣性挑戰的緊迫性以及行動和融資缺口,包括引導金融機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其投資決策。“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在COP27期間宣布設立第二個區域分會GIP非洲分會(辦公室)。中外綠色金融標準方面,由中歐等經濟體共同發起的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發布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針對2021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期間發布的初版,增補了17項由中歐專家評估確認對建筑業和制造業實現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濟活動;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正式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標志著國內初步統一、國際接軌的中國綠色債券標準正式建立。國際綠色資本流動方面,根據中財大綠金院綠債數據庫,2022年上半年,中資機構境外貼標綠色債券發行數量為34只,同比增長11.60%,發行規模約959.95億元(147.05億美元),同比增長47.49%;中資機構境外綠色債券發行主體集中分布在貨幣金融服務、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以及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12個行業。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