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王鏡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再提前下達一批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帶動擴大有效投資;部署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要求加大對困難群體相關補助政策力度。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副研究員鄒曉梅博士就相關議題接受本網專訪。
穩增長是化解債務風險的必要條件
中宏網記者: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一直很受關注,現在疊加疫情,您認為如何落實好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與管控債務風險的關系?
鄒曉梅:新冠病毒疫情對我國經濟供需兩端造成顯著的負面沖擊。企業復工復產面臨多重障礙,消費、投資和出口均大幅下滑。1-2月份,全國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下降24.5%,按美元計價出口同比下降17.2%。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不僅加大國內疫情防控壓力,還影響制造業產業鏈恢復和外需增長。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穩就業、保民生任務緊迫,十分有必要加大財政逆周期調節力度,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當前,應將防范地方債務風險的考慮暫時靠后,應以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為抓手,全力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沖擊,穩定經濟增長。確保經濟平穩增長是化解債務風險的必要條件。而且,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主要矛盾不在于舉債過多,而在于舉債機制不暢、不透明。大量隱性債務趴在融資平臺賬上,不僅成本高、鏈條長,而且所對應的資產大多是一些低收益的公益性資產。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不僅有利于保障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地方舉債紀律,避免穩增長壓力下新增隱性債務,這其實就是在落實好擴大有效投資和防控債務風險間的關系。截至3月底,我國已經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5424億元,完成中央提前下達額度的83.5%。受疫情影響,兩會時間被推遲,國常會再次提出提前下達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有利于全年穩投資工作扎實推進,最大限度減少疫情的沖擊。
形成疫情損失的共擔機制
中宏網記者:您對國常會強調的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如何解讀?有哪些突出亮點?另外,您對這些舉措的有效落地,特別是針對疫情下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困境如何突破有何建言?
鄒曉梅:新冠病毒疫情直接沖擊餐飲、旅游住宿、交通運輸、文化娛樂等服務性行業,并對上游制造業和農業企業及農戶生產造成沖擊。這些行業企業絕大多數屬于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受疫情影響,營業收入大幅下降,但是人員工資、租金、稅費等支出依然存在,導致大量中小微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的風險。中小微企業吸納了大量的社會就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
國常會確定進一步強化對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支持,有利于擴大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供給,降低其融資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中小銀行在服務中小微企業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和意愿,對中小銀行實施定向再貸款、再貼現和定向降準,有利于中小銀行降低負債成本、擴大信貸投放能力,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融資,有利于降低其對傳統信貸資金的擠占。此外,促進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健全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等措施,都有助于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新冠疫情對中小企業造成的負面沖擊十分嚴重,除了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支持,還應當從減稅降費、增加補貼等方面緩解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危機,諸如,延期繳納稅費、暫停企業住房公積金、下調中小微企業社保費率和所得稅率、減免一定期限的各種稅費和國有資產類用房租金、對已繳納的稅費實行退返、補貼中小企業利息支出、發放穩崗補貼等,形成政府、企業、員工共擔疫情損失的機制,緩解企業經營困難。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