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王鏡榕)從引導金融機構更多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到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從鼓勵民企參與重點領域混改,到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近日,支持民企發展的各項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同時,圍繞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中央和地方頻頻提及吸引民間投資。據悉,在醫療、金融、新型基建、未來產業等諸多重點領域,民間投資力量將加快集結。
日前,中宏觀察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副研究員鄒曉梅博士就相關議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以及推進相關領域改革發展您有何分析和建議?
鄒曉梅: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應長短結合,逐步釋放民間投資潛力。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的輸血疏困力度,讓大量有潛力的民營中小企業活下來,避免出現大規模企業倒閉潮,避免疫情造成的不利沖擊由“外傷”演變成“內傷”,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基礎。要繼續出臺針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稅費抵免、信貸支持、穩崗補貼等措施。同時,要跟蹤政策的執行效果,及時解決政策傳導過程中存在的堵點,避免救助疏困政策存在空對空、落實難的問題。要發揮政府出資類股權投資基金示范作用,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支持力度,切實降低民營中小企業的償債負擔。
從長期來看,主要在兩方面發力,一方面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和渠道。民間資本整體投資意愿不強,根源主要在于傳統投資領域有效投資機會不多,投資回報率不高。要推動教育、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向民間資本開放,加快交通、水利、園區建設、市政等基礎設施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入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壟斷領域。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消除民間資本進入的“隱形門”、“彈簧門”。
另一方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穩定民間投資者的預期。深化落實中央“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大部門協調,提高投資審批效率;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政策扶持和政府采購等方面保障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強化政府契約精神,妥善解決政府采購、政府工程項目拖欠民企款項的問題,構建良好的政府與社會合作關系;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懲罰力度,提高企業創新積極性;加強對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保護;強化對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項目的跟蹤服務,及時了解并反映企業經營和投資中遇到的困難。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