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 王鏡榕)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8月18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成果落實協調人會議。論壇非方共同主席國塞內加爾外長艾莎塔以及歷屆中非合作論壇非方主席國、非洲各次區域代表、非盟委員會代表、非洲各國駐華使節與會。
近日,中宏觀察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宋微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應對全球化挑戰 謀求共同發展
中宏網記者:王毅外長表示,去年11月,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達喀爾成功舉辦,習近平主席宣布啟動中國對非合作“九項工程”。會議對弘揚中非傳統友誼,鞏固中非團結合作,推動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您能否介紹下有關中非共同倡議啟動“中非合作論壇”及其具體運行情況?
宋微:由于非洲是由50多個既有共性又具特色的國家組成的大陸,要推動非洲發展僅僅依靠覆蓋面有限的高層互訪遠遠不夠。因此,為進一步加強中國與非洲國家在新形勢下的友好合作、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謀求共同發展,在中非雙方共同倡議下,“中非合作論壇”應運而生,成為中國主動倡議的、第一個沒有發達國家參加、規格高、規模大、涉及面廣的地區合作機制。
根據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的《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規定,中非雙方同意建立后續機制,定期評估后續行動的落實情況。2001年7月,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磋商會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討論并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后續機制程序》。2002年4月,后續機制程序正式生效。中非合作論壇后續機制建立在三個級別上:部長級會議每三年舉行一屆;高官級后續會議及為部長級會議做準備的高官預備會分別在部長級會議前一年及前數日各舉行一次;非洲駐華使節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部長級會議及其高官會輪流在中國和非洲國家舉行。中國和承辦會議的非洲國家擔任共同主席國,共同主持會議并牽頭落實會議成果。部長級會議由外交部長和負責國際經濟合作事務的部長參加,高官會由各國主管部門的司局級或相當級別的官員參加。
除上述三個級別的機制性會議外,根據中非關系發展需要,中非雙方將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2015年12月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和2018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論壇第七屆部長級會議升格為峰會。2006年北京峰會并決定中非外長在每屆部長級會議次年的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集體政治磋商。
此外,隨著中非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中非民間論壇、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中非部長級衛生合作發展研討會、中非媒體合作論壇、中非減貧與發展會議、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論壇、中非智庫論壇等中非合作論壇分論壇陸續成立。
中非合作實現全面飛速發展
中宏網記者:回顧二十多年的發展,怎么看中非合作論壇推動非洲發展取得的新成果?
宋微: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推動下,中非合作全面展開、飛速發展。
在落實對非優惠貸款政策方面,2004年,中國先后向46個非洲國家提供各類援助167筆,在29個非洲國家承擔了42批一般物資項目,在27個國家承擔了38個技術合作項目等。通過這些援助,中國幫助非洲國家興建了一批道路、學校、城市供水、醫院等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項目。在減免債務方面,自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到2002年底,中國已與31個非洲國家簽署減債協議,共減免債務105億元人民幣,提前兌現了減債承諾,贏得了非洲國家的廣泛贊譽。2005年,中國繼續向非洲承諾,在兩年內,中國免除或以其他處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非洲貧窮國和2004年底前對華到期未還的全部無息和低息貸款。在34個非洲重債國中,絕大部分國家都與中國有外交關系,因此,這項舉措可以大大減輕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從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到2008年,中國與28個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簽署了免債協議書,完成了大半的減債承諾。
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中國進一步加大了對非洲的人力資源培訓。中國在2000年的“中非合作論壇”上宣布設立“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到2002年,中國共舉辦4期非洲經濟管理官員研修班,來自38個非洲國家的近87名經濟官員參加了培訓;以及8期專門面向非洲學員的專業技術培訓班,來自35個非洲國家的262名學員參加了農業、沼氣、太陽能等30個專業的技術培訓班。為落實2003年“中非合作論壇”上為非洲國家培訓、培養1萬名各類人才的諾言,2004年中國在“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基礎上增加資金投入,設立“對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部際協調機制”。截至當年中國共接收2446名非洲學員來華培訓。同年中國商務部為非洲舉行培訓班100期,培訓各類人才1600多人。從2006年到2008年,中國共舉辦非洲培訓班165個,為幾乎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共培訓4150人。除了舉辦專業研修班,中國還設立政府獎學金,鼓勵非洲留學生來華學習。2000年到2005年間,有7562人次非洲留學生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2005年,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非洲學生總計1367人。落實2006年北京峰會上中國領導人的承諾,中國對非洲學生發放的政府獎學金達到4000人次。此外,為加強同非洲的職業教育合作,中國還建立了專門的教育援非基地。2003年初中國教育部在天津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第一個教育援非基地,主要負責對非洲國家的職業教育進行師資培訓、派遣援非職業技術教師,為中非職業教育合作提供咨詢等任務。
在人道主義援助方面,中國也加大了對非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的力度。2003年,非洲之角和非洲南部遭遇罕見旱災,1000多萬人面臨饑荒。中國立即向津巴布韋、厄立特里亞等六個非洲國家提供1.8萬噸的玉米。為緩解幾內亞的糧食危機,中國向幾提供了220噸大米。為援助受烏干達北部叛軍襲擾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中國不但向烏干達政府提供了一批日常生活物資,還向流入索馬里的難民提供一批蚊帳、毛毯等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對于非洲地區高發的傳染病,中國也積極開展醫療衛生援助。截至2005年底,中國在非洲35個國家派有36支醫療隊,近900人,分布在94個醫療點。僅2008年,中國援非醫療隊就為40多個非洲國家的120萬患者實施救治,開展約10萬例手術,搶救約3萬人次危重病人。
在援非人員派遣方面,中國政府還啟用援非青年志愿者的方式。2004年中國除派遣300多名農業專家以及60多名職業教育教師赴非洲國家外,還啟動派遣援外青年志愿者計劃。2005年,中國首次派出12名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亞工作。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承諾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到2008年中國共向3個非洲國家派出75名青年志愿者。
在經貿合作方面,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之下,中國和非洲的經貿合作朝著機制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2000年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宣布,中國與20多個非洲國家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在11個國家設立“中國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2003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給予非洲部分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對華出口商品零關稅待遇。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上,為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基金于2007年6月開業運營,首期資金達10億美元?;鹜顿Y非洲的第一個項目是“加納燃氣聯合循環發電一期工程”,此后不斷投資新的項目。此外,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還設立總額為10億美元的“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在中非雙方的積極鼓勵和推動下,非洲逐漸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新興目的地之一。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對非洲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35億美元,同比增長19%。在非洲興業的中國企業已超過2500家,涉及金融、電信、能源、制造、農業等諸多領域,為當地直接創造了十余萬個就業崗位。中方進一步向非洲產品開放市場,與中國建交的30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全部享受60%輸華產品免關稅政策,受惠產品數目增至4762個。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