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了部署和安排,明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之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國家領導人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以凝聚人心為根本""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和總書記的要求,為新疆經濟的高質量發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認真貫徹落實。
第一、簡要談談我對上面論述的理解和認識。一、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我們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不二選擇。二、發展不是一般和低水平的發展,是高水平的發展,這是由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階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入新階段,邁向強國階段的必然要求。三、發展的歸宿和目的是為了人民,主旨是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由我們黨的宗旨、黨的初心使命和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四、新疆區情特殊,但發展不能例外,發展的質量不能特殊,也必須是高質量的發展。這是因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總鑰匙,是硬道理,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新疆問題越是困難復雜,越要推進高質量發展。
第二、延伸談一下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推進新疆高質量發展,既是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暢通國內東西部大循環,擴大國內需求和向西開放的需要,是全國高質量發展的組成部分和內在要求。
目前新疆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發展階段既有與全國共性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新疆在全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二是新疆社會穩定工作突出。三是新疆發展滯后且發展困難。與全國共性的是,都面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都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央強調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必須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新疆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和自身實際出發,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落實中央治疆方略,落實中央新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和利用新疆的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融入國內中東部地區和國外中亞地區并與之形成良性互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重點講講我對如何推進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建議。推進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本質是落實新發展理念,路徑在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體量和內需潛力,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護住穩定經濟基本盤,有效化解內外部矛盾和壓力及沖擊。具體來說,就是"筑牢一個基礎、彌補兩個短板、突出三大支撐、構建一個體系"。
筑牢一個基礎:大力推進思想解放,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當前新疆處在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各類問題交織疊加。既要看到困難短板差距,也要看到機遇長處潛力。特別要把握和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這是決定新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效乃至成敗的重大戰略問題。三者不可偏廢,三者也并非同時一起用力,要根據不同時期所面對的實際情況,審慎而靈活地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目前新疆已連續四年未發生暴恐事件,要及時抓住和發揮穩定紅利的釋放,推進高質量發展。
彌補兩個短板: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彌補高質量發展的短板?;A設施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新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新疆生產要素由相對劣勢轉化相對優勢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放大比較優勢。要因地制宜地完善、更新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加快完善鐵路、公路骨架網絡和信息基礎設施,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新疆交通、水利等"短板"問題。二是樹立企業家精神,營造企業家脫穎而出的環境。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是市場經濟中的"關鍵少數"和特殊人才。在全社會營造奮發有為的實干精神,讓更多的創新創業者成長為優秀企業家。政府要營造企業家成長的環境,領導干部要坦蕩真誠和企業家接觸交往,為企業家提供優質高效務實服務。同時,企業家們也要樹立企業家精神,敢于和勇于自我革新,堅定理想信念,提振發展信心,提升綜合素質,堅持守法經營、回報社會,增強家國情懷,強化使命擔當。
突出三大支撐: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與高質量發展匹配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市場機制是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依據。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發揮不同主體的重要作用。中央層面要強化對新疆的政策支持,有效緩解客觀上的先天不足。地方政府要履行好監督管理和服務職能,營造有競爭力的發展環境。還要發揮行業組織、金融單位和智庫等機構的積極作用。打造開放、包容、創新的發展軟環境,通過深化各領域改革,建立開放、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秩序。推進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為導向的城鄉間要素流動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以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増值,增強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目標,以增強活力、提升效率為核心,以分類推進、區別對待、混合發展,股權多元化、去行政化為主要途徑,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用足先進科技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新疆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尤其是人才和資本核心生產要素的匱乏,以及創新本身的高投入和不確定性等,新疆更適合的是拿來主義,用好用足先進的科技成果,促進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引進先進的產業,壯大數字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構建資源優勢突出,科技應用充分、產業鏈條齊備,生態承載合理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質量持續提升。三是積極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疆在競相發展的區域競爭中,在日益均等普適的政策中,要變被動適應為主動融入,破解優惠政策和特殊政策的路徑依賴。善于在國家各項區域發展戰略中發現機遇、用好政策、找準切入點,整合資源,集聚發展要素。把新疆高質量發展,與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城市群發展相結合,積極參與有效融入國內區域戰略發展和國際"一帶一路"建設,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形成新優勢。
構建一個體系:從實際出發,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著力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從戰略層面落到操作層面,要找準著力點,既要有技術創新,也要有制度創新、融合創新。要立足于新疆農業和礦產資源優勢以及向西開放前沿的地緣優勢,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形成以工業的大發展帶動三次產業整體聯動、城鄉互動。促進農業由生產型向經營型、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注重產業耦合,強化三次產業的內在互動關系,促進三次產業發展融合。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要高度重視和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
【作者:劉以雷,中宏觀察家、新疆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