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上午9點30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這標志著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從2013年6月從深圳上線啟動起實現了全國統一開市的跨越,成為中國碳市場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今天碳配額開盤價為48元/噸。開盤后2分鐘,首筆全國碳交易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截至當天收盤,碳配額價格為51.23元/噸,漲幅為6.73%,交易總量410.4萬噸,交易總額為2.1億元。當天最高價為52.80元/噸,最低價為48元/噸。
作為參考,2011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準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等七個省市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到2014年6月交易試點全部上線交易。這些碳排放交易試點共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自試點啟動以來,截至2021年6月,碳交易試點累計覆蓋4.8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額約114億元,交易平均價格每噸23.8元。
全國7個地方試點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加約在40元人民幣左右。全國碳交易目前僅包括電力部門,電力部門減碳成本更高,邏輯上講需要更高的碳價。從今天碳交易價格看,基本符合預期;從交易量看,與碳試點8年累計4.8億噸碳排放量比,也不小。因此,從碳交易的價格和交易量上看,應該說達到了開門紅。
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市當日進行交易,可能會有一些曝光效應,大的電力企業尤其是國有電力企業可能會利用這個機會彰顯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今天的行情是否與此有關就看是否會持續,需繼續觀察。
全國碳市場涉及年度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覆蓋碳排放近40億噸。目前電力體制下生產側的碳成本由發電企業獨自承擔,難以向下游傳導。一方面,這可能影響碳價達到一定的合理水平。煤電廠并不期望碳價太高,因為煤電企業承受不起。另一方面,碳價格信號無法真正在電力消費側發揮作用,達到倒逼下游產業與企業進行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目的。
因此,碳市場的發展需要進一步進行電價機制改革配合。為碳價作為市場化手段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有效作用,國家迫切需要建立電力市場與碳市場的聯動機制,讓電價反映市場供需及碳減排成本,形成電價與碳價有機融合的價格體系,促進碳市場和電力市場協同發展。
【作者:張中祥,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p>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