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強調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筆者認為在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大背景下,必須在執行策略層面需重視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夯實可持續增長的微觀經濟結構。
全球經濟金融秩序正處于新舊轉換和秩序變革的混沌期。2023年,全球存在經濟衰退的重要風險。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基于保守主義思維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提升貿易壁壘和實施金融與產業政策歧視;另一方面,國內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沖擊導致發展速度放緩,內生發展動力減弱,社會經濟主體信心與活力不足,存在房地產債務違約、半導體與新能源技術被封鎖、出口市場出現萎縮等重大風險隱患,以及因新冠疫情防范、時段性能源供給短缺影響經濟活動連續性等巨大壓力。從發展經濟學視野看,在上述大背景下擺脫經濟下行趨勢和不穩定因素制約,穩中求進地推進和落實2023年經濟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指導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通過發展模式向高質量躍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構筑可持續增長的微觀經濟結構。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僅為產業效率提升,新產業、新組織與新企業誕生提供了機會;更重要的是也會促進全球生產力價值創造方式、組織結構、空間布局和發展模式變革。鑒于創新時代發展的非連續化特征,我們需要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來重新評估產業鏈價值,培育和發展面向未來高質量的主導產業鏈或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間協同發展和經濟結構良性循環,避免解決短期突發性矛盾和應對重大意外沖擊采取的應急性政策導致在長期中延緩甚至阻礙可持續增長微觀經濟結構的形成。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指導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重點需從供求兩端協同發力,以及妥善處理好發展與安全間的關系。
供給端的重點是增強新舊產業轉換期的發展韌性和為供給側持續深化改革提供穩定支持。一是統籌規劃好面向未來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成長及其科技支撐。協調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差異化布局和規劃戰略性產業,協同重大項目攻關,避免地方惡意競爭、過度投資、貪大圖全導致資源浪費和整體生產結構體系扭曲和重復建設。二是在充分研判全球產業前沿發展態勢、本地產業積累基礎和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對接現代科技最新發展成果來設計技術創新路線和實施發展提質。三是加強對重要領域與重點企業風險預警,嚴格風險管理,避免因企業過度舉債、違規違法經營、重大決策失誤或其它原因陷入嚴重危機或破產清算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巨大沖擊。四是著眼于產業體系現代化進一步豐富供給生態,增強發展韌性。著眼于主導產業鏈可持續高質量成長持續支持龍頭企業的平臺化與服務化轉型,持續優化創新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和產業生態體系,增強企業價值發現和創造能力,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農業、制造業與服務業間的良性循環。五是適應創新時代的重要新特征加快推出更多適應利用知識產權、數據、新技術的更多創新型金融產品,通過形成多元化金融組織和多層次金融交易市場使金融在促進企業研發創新、兼并重組、投資融資、風險重組等方面有效發揮作用,有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結構重組或重塑。
需求端的重點是增強消費信心與能力,有效支撐供給能力的成長。一是要豐富促進就業的激勵措施,綜合運用職業培訓、勞務推介、穩崗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在技術創新路線選擇和生產經營擴張中盡可能多吸納就業的內動力。二是進一步細化改進收入分配的指導性政策、多渠道增加勞動者收入、增強社會二三次分配精度、推出社會保障新舉措,使數量眾多勞動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顯著提升,為鞏固和擴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所需的內需支持奠定堅實基礎。三是穩步推出住房、就學、就醫、基本服務等公共福利領域的創新性改革舉措,努力降低勞動者生活成本和社會綜合運行成本,避免因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成本過高導致勞動價值觀畸變和資源配置扭曲,在企業可接受工資性支出與提升勞動力可支配收入間找到穩定的新均衡。
妥善處理好發展和安全間的關系成為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指導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應有要義,主要是因為近幾十年世界經濟金融體系存在內在不穩定運行機制導致經濟與金融危機頻發,誘致發展持續性受阻甚至中斷。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2023年穩中求進謀劃經濟工作,要充分評估世界生產、貿易、金融與創新網絡的最新變化可能造成的重大產業鏈安全風險。對西方“卡脖子”的產業鏈短板要充分運用新型舉國體制聯合攻關,在制度、組織的適應性改革與經費、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性改革上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為重點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提升相關產業發展質量,在內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整合、優化和新建多元化的供給體系,避免因世界保守主義思潮和民族主義情緒興起、區域重大沖突、重大生物風險、主要發達國家逼迫相關國家或產業選邊站隊等原因造成經濟供給連續性或供給成本的突發性重大沖擊。密切監控國際資本動向,充分研判匯率、貨幣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變化導致國際資本流向突然變化給穩定經濟環境造成重大震蕩。摸排存在重大債務風險隱患的行業或重點企業債務規模、結構、期限,精準出臺風險防范與化解對策。著力于事前預警、事中監控和事后處置三個關鍵環節設置或優化量化管理指標,完善社會經濟與金融穩定網絡建設,規范一般風險防范的通用規則與程序建設,創新重大風險管控的靈活處置政策,牢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摸清經濟結構主要問題和社會資金循環流向的基礎上,加強可選擇性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應評估與及時糾錯機制建設。增強經濟治理彈性,妥善處置好因缺乏前瞻性、政策剛性、決策失誤和準備不足給新產業、新經濟、新組織可持續成長造成低效或不必要的干擾。(作者:唐龍系中宏觀察員,重慶科技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