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福特汽車與工會談妥了薪資問題,至此,發起罷工的三大汽車巨頭中,福特與斯特蘭蒂斯已與工會達成協議,只有通用仍在談判中。美國汽車工人大規模罷工已持續一段時間,席卷了20個州38個地點,涉及14.6萬名汽車工人,并在國際引起連鎖反應,9月28號巴西鋼企Gerdau就宣布,從十月起減少在美國生產汽車零部件所用特種鋼。罷工事件不僅會對美國經濟現狀造成重大沖擊,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美國制造業的未來。
從短期結果看,汽車工人這場大罷工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不僅僅是薪酬上漲,更主要是32小時工作制以后可能成為主流。這場勝利看上去很美,因為這意味著工人們將獲得更充分的休息,生活質量與工作效率都將得到提升。然而,這種勝利只是表面的,以美國經濟運行的邏輯演繹下去,不難發現,美國包括汽車工人在內的制造業工人將發現,端住飯碗將越來越難,美國制造將夢碎于這場罷工。
這場罷工勝利將對其他行業產生示范效應,制造業整體薪酬的上升、特別是32小時工作制,必然會使美國制造業成本上升,包括汽車業在內的制造業競爭力將越來越弱,產業發展越來越難。32小時工作制初期,企業可能不得不雇傭更多工人,使制造業就業增加,但競爭力的下降、市場萎縮將使企業不得不收縮規模甚至破產,崗位將越來越少,制造業越來越式微。
另一方面,企業家們不會坐視自己虧損,他們將尋找、學習不雇傭工人、不實際生產也能賺到錢的經驗。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可以學習呢?當然有,波音就是一個“實體制造企業”不生產也能賺得盆滿缽滿的“先進”企業,其“先進”經驗就是引入資本游戲,加入虛擬經濟,結果是導致虛擬經濟進一步膨脹,蠶食包括汽車產業鏈在內的實體經濟的獲利空間,越來越多的高端勞動力將加入金融等虛擬產業,實體經濟從業人員將感到“保住飯碗”越來越難。
近年來,為重振制造業,美國政府給予了制造業大量補貼。從歷史經驗看,這些補貼大多還是通過多個途徑流入了資本市場,本輪大罷工將導致美政府對實體經濟的補貼只有極少部分真正進入實體產業,絕大部分流入華爾街“與資本共舞。美聯儲和白宮官員們從來只會打著“人民”的旗號印錢,即使在本輪加息周期內也是如此,這將導致美國現存不多的高精尖實體產業越來越空心化和虛擬經濟化。這種情況對美國經濟發展無疑將是巨大隱患。
長期以來,高精尖的美國制造業一直被視為美國國家經濟的支柱與驕傲,隨著經濟全球化、美國去工業化和金融經濟的發展,美國實體產業越來越空心化。美國精英階層早認識到了這一趨勢的危害,自奧巴馬時期就提出“再工業化”口號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奈何華爾街勢力強勁,制造業太過辛苦,美國汽車業工人大罷工,更讓人們看到了美國制造業的脆弱,使人們對美國能否重振制造業產生了懷疑。
面對如此困境,美國領導人如能正確面對,美國政府與企業如能吸取教訓,調整政策與戰略,利用本國所剩不多的科技優勢,加強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合作,或許還能在國際競爭中讓美國人民認清現實、重拾信心,實現真正的制造業回流。但如今美方的動作卻是不斷加大對中國制裁,并試圖在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的進程中獲取優勢。以當前的局勢而言,美國制造業恐怕真的要夢碎于這場大罷工了。(作者:戴穩勝,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