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近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長江大保護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最鮮明的底色,戰略實施8年多來,通過兩端發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生重大變化,長江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重大成就。
今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三周年之際,國務院正式批復《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長江經濟帶劃出多條安全“紅線”,再次展現了國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心。堅定不移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統籌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筑牢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把長江經濟帶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遍L江流域生態地位突出,擁有全國1/3水資源和3/5水能資源儲備總量,森林覆蓋率達41.3%,河湖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0%,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占全國的51.0%,淡水魚類占全國的33%,珍稀瀕危植物占全國的39.7%,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的尊重,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近8年來,沿江省市和中央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扎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經濟也實現高質量發展。但也必須要看到,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期,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全力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
多道“安全線”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近年來,從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十年禁捕,到長江保護法正式頒布、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再到沿線11省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出臺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此次《規劃》是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后,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流域性國家級國土空間專項規劃。該規劃對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各類活動進行了總體引導和管控,同時也提出了筑牢空間安全底線的要求,明確了推動空間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指引。在堅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地質安全、防洪安全、歷史文化安全等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到2025年,長江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江湖關系明顯改善;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安瀾、生態優美、協調聯結、繁榮宜居、特色彰顯的黃金經濟帶。各地方要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系統安全穩定的重要性,以《規劃》作為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指南,推動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將生態恢復和城市改造結合起來,提升沿江地區生態功能與城市生態系統韌性,同時加快推進重要區域從過度開發、嚴重污染向綠色發展轉變,加快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格局。
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協同治理共同體。長江經濟帶覆蓋中國沿江11省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字當頭,為各省市賦予了責任擔當,一個“共”字,就意味著必須要由11省市聯手書寫。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遵循生態系統之間的內在規律,樹立“共生共贏”“協同合作”發展理念,構建統籌協調全主體、全流域的區域合作關系。首先要構建長江流域環境污染和水污染共監共治體系,建立長江流域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水質監測預警系統等,完善區域內常規性聯合檢查機制、污染防治基礎設施等共建共享機制,促進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修復,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廊道。其次要明確“共抓大保護”的責任主體,一方面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區比較優勢,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統籌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確定流域沿線在共同體中的“坐標系”,明確生態協同治理的任務分工與責任落地落實,共同打好生態保護的守衛戰;另一方面要加強在生產環節落實生態責任,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組織動員社會力量,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多維度融合關系。最后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和保護長效體系,綜合考慮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經濟成本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重要因素,科學制定生態補償標準,鼓勵實行以“造血型”補償為主的多樣化補償方式,完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同時加大縱向生態補償力度,出臺生態保護補償引導性政策和激勵約束措施,通過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構建“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內保護治理長效機制,促進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利益共享,凝聚建設長江流域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強大合力。(作者:涂永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多玉琴、尹宗國,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