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市,對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在走進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時,總書記對大家說,“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指出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每年辦一些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倳浀恼佌亣谕袨槲鞑康貐^民生工程建設指明了方向,實現西部地區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離不開民生工程的支撐。
增進民生福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的在于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才能不斷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不斷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一是增進民生福祉是新時代中國人民的新期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民生問題已經從過去“有沒有”的問題轉變為“好不好”的課題。只有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讓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二是增進民生福祉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始終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切實把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實景。
建立完善更高水平的民生基礎設施。夯實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民生保障托底工程。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落實其民生保障功能。一是夯實民生底部根基。西部地區民生基礎設施建設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差距,需要進一步補齊和有序更新交通、衛生、醫療、保育、養老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中西部互聯互通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民眾生產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更有保障、更高質量、更有預期的條件,切實提高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西部地區農村地域寬廣,要把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補齊“短板”助力鄉村振興,重點是強化水利、交通、醫療、環保生態等方面的投資,為農民創造更完善的生產條件和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三是要持續升級城市基礎設施。在進一步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的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軟實力”,真正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加快地區資源優勢轉化。中西部地區在某些先天自然資源方面具備比較優勢,要積極依托本地區資源稟賦,發揮好資源轉化的應用價值,變資源為資產,明確地區功能定位,做到權責統一、權益共享,最終要將利益普惠到老百姓身上,扎實提升民生短板。例如,糧食主產區應在糧食加工的價值鏈、產業鏈方面深入做文章,打造地區響亮品牌,進一步釋放糧食精深加工的附加值;綠色資源富集區域要進一步秉承“雙碳”發展理念,堅持用綠色創新的發展方式放下低端落后的“包袱”,大力推廣運用綠色低碳技術,鼓勵企業開展生產裝置技術改造、節能降碳和能耗提升改造,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實現能源產業轉型,發展清潔、新型的風、光、電能源,實現低碳甚至零排放,實現能源強民生、富民生。在生態資源區域,要積極做好生態價值產品的挖掘,特別是云貴川特殊地形地貌的生態旅游區,是中國乃至全球的旅游珍寶資源,應不斷修復生態環境,多元化豐富旅游業態。搭建東西部互動發展的“碳協作”平臺,應用碳市場交易將得天獨厚的山水湖草沙資源轉化為居民收入。
強化民生先進地區的輻射帶動效應。東部及沿海地區要積極通過示范、幫扶、支持等方式,帶動和激勵中西部民生板塊落后的地級市,形成先進幫后進、帶后進的效應,走向共同富裕,縮小東西部民生板塊的差距。打造一批、樹立一批東西部民生協作項目,作為東西部協作典型案例在全國進行推廣交流,并在全國進行宣傳和推廣,打造東西部協作推進民生建設的成功典范。“輸血”重要,“造血”更關鍵。西部城市要主動對標對表東部發達城市,轉變地方政府政務理念,激發內生動力,做好民生工程建設規劃和對上爭取,完善自身發展民生的保障措施,與發達城市的外帶動作用相互融合,進一步推進西部民生工程落地落實。特別是西部地區政府要將“民生為大”的理念貫穿工作始終,轉變新發展階段下的發展理念,在惠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至民生改善。同時國家針對西部落后地區有特殊扶持政策和規劃,通過對接國家政策分門別類策劃一批項目,特別是圍繞民之所需、補齊短板,生成民生項目,將后發優勢轉化成民生優勢,地方政府與人民共建共享經濟建設成果,使老百姓有可感可及的民生環境,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作者:涂永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劉航、林華兵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