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這條貫穿東西方的古老商道,宛如一條璀璨的文化紐帶,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輝。自其開辟以來,它就肩負著東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重任,承載了數千年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從中國的長安出發,蜿蜒向西,途經廣袤的西北大地。西北絲綢之路作為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多種文化匯聚、碰撞與交融的關鍵地帶。這里不僅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壯麗自然風光,更孕育了如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舉世聞名的文化瑰寶,以及眾多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地理、文化和歷史價值。
一、現實意義非常巨大
高質量的文化產業也是新質生產力。建好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對于振興西北經濟作用顯著。
一是有利于文化傳承與弘揚。共建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為深入挖掘和傳承絲綢之路文化提供了契機。通過現代手段對這些珍貴文化進行整理、保護與傳播,能夠讓古老的絲綢之路文化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得以代代相傳,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脈絡。
二是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當今經濟發展的新興動力,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建設,將促進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豐富而獨特的絲綢之路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當我們深入挖掘、傳承和發展這一文化時,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動國家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是有利于提升國際影響力。絲綢之路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共建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有助于借助這一文化名片,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國在國際文化舞臺上的影響力,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二、區域合作深度融合發展總體目標
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一要致力于全面、系統地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從古老的城址、墓葬到精美的文物,從傳統的手工藝到民俗文化,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不被時間侵蝕。通過科學的保護手段和技術,讓文化遺產得以長久保存。二要以絲綢之路文化為根基,鼓勵創新思維,推動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具有鮮明絲綢之路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其既承載歷史文化內涵,又符合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產業發展與升級領域,一要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文化為旅游增添內涵,旅游為文化提供展示平臺;科技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文化產業借助科技實現數字化轉型;教育則為文化產業培養專業人才,文化產業為教育提供實踐和應用場景。通過這種融合發展,形成多元化、現代化的文化產業體系。二要推動文化產業從傳統模式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轉變。鼓勵文化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與附加值,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產業集群,推動文化產業整體升級。
在區域深度合作與共贏領域,一要加強西北地區各省份之間的緊密合作,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省份在文化資源、產業基礎、人才技術等方面各有優勢,通過合作,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建設。二要通過區域合作,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下,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共同進步,提升整個西北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
三、建好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主要工作思路
在文化資源保護與挖掘方面,一要組織專業力量,對絲綢之路沿線的文物古跡進行詳細的普查登記,建立完善的文物檔案。運用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對面臨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風險的文物進行科學保護和修復。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挖掘,記錄傳承人的技藝和文化記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得到妥善保護。二要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價值意義。通過學術研究、文化創意等方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和文化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以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為藍本創作動漫、影視、文學作品等,推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文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一要鼓勵文化企業和創意人才開展文化產品創新和創意設計。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孵化平臺和政策支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如手工藝品、文化飾品、創意文具等,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二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開發數字文化產品,如數字博物館、在線文化課程、虛擬文化體驗項目等。支持數字文化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數字文化產業集群。三要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點,打造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和產品。整合沿線的歷史文化遺跡、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開發主題旅游項目,如絲路文化探秘游、民俗風情體驗游等。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將文化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
在區域合作機制構建方面,一要建立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合作協調機制,由各省份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定期召開會議,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制定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促進各省份之間的項目對接和資源共享。設立專門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跨區域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與建設。二要共同舉辦各類文化節慶、展覽、演出等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例如,聯合舉辦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節,展示各省份的文化藝術成果;舉辦絲綢之路文化展覽,集中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這些活動,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三要積極開展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文化理念、技術和管理經驗。組織文化企業參加國際文化產業展會,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文化產業合作,共同開發文化項目,打造國際化的文化產業合作平臺。
在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方面,一要加大對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交通便利性,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絡,方便游客和文化產品的流通。加強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覆蓋和通信質量,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優化物流配送體系,降低文化產品的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二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批文化場館,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并提升其服務水平和質量。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文化講座、藝術培訓、文藝演出等,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實現文化資源的在線共享,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在政策保障與措施落實方面,一要制定和完善支持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發展的政策法規,在市場準入、稅收優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文化產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文化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專項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支持文化資源保護、文化產業項目開發、文化企業培育等。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三要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文化產業人才投身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加強與國內外文化機構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思路的實施,有望全面推動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共建與發展,實現文化傳承、產業升級、區域合作和國際交流的多重目標,讓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作者:楊澤坤,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杰出青年學者、數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