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開局。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介紹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盛來運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超出市場預期,彰顯出經濟回升的強勁勢頭。在消費領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4671億元,同比增長4.6%;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9.3%,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明顯。
然而,4月以來美國以在國際貿易中遭受不公平待遇等各種借口,斷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出臺所謂的“對等關稅”,以關稅手段顛覆現有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較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國家未雨綢繆,在今年初發布《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缎袆臃桨浮肥鞘讉€經國務院批準、針對消費環境建設的政策文件,以消費供給提質、消費秩序優化、消費維權提效、消費環境共治、消費環境引領五大行動為牽引,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制度,構建“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良性循環,全面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通過政策護航與社會共治等措施,營造讓消費者愿消費、敢消費、樂消費的消費環境,標志著我國消費環境建設正式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頂層設計。
加大政策護航力度,優化全國消費環境。一是清理限制消費相關措施,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及時清理各種限制消費的政策,嚴禁設置不合理門檻或過度管控。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規范重點領域準入,在激發市場消費活力的同時兜住安全底線。二是提高實物消費質量水準,優化服務消費品質內涵。實施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加強重點領域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支持消費升級及老字號創新發展。改善服務消費品質,健全服務消費標準、信用體系及重點領域服務消費標準,深化服務認證試點,推行服務質量監測評價制度,完善部分領域消費者評價機制。三是堅持標準引領,規范競爭秩序。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高質量標準體系,以標準化引領產業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治理能力現代化。整治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問題,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實現國內消費市場“大循環”暢通。開展民生領域反壟斷執法專項行動,打擊公用事業、汽車等領域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四是構建共治共享的消費環境。針對直播電商、跨境消費、預付卡等新型消費場景,加快修訂相關配套法規,明確平臺、商家、消費者的權責邊界,填補監管空白。整合政務服務熱線等相關線上渠道,建設全國統一的消費維權大數據平臺,實現投訴舉報、線索轉辦、結果反饋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五是提高消費者維權效率,實施消費環境引領行動。強化消費糾紛源頭治理,推動各大型企業健全消費糾紛解決體系,引導其積極加入消費糾紛在線解決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建立糾紛快速處理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展消費環境優化示范區建設,完善覆蓋全鏈條的消費生態體系,打造安全放心、多元創新的消費環境,為擴大內需提供基礎支撐。
凝聚社會共治合力,共建放心消費新生態。營造安全、放心、可持續的消費生態,需凝聚企業、行業與公眾三方力量,形成責任共擔、協同共治的良性循環。一是壓實企業主責,推動源頭治理。企業是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的第一責任人,需從源頭把控質量,建立覆蓋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的全流程可追溯體系,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聚焦新質生產力的強鏈補鏈。主動公開誠信承諾與質量標準,公開產品信息,以透明化、標準化服務贏得消費者信任,從根源上減少消費風險隱患。二是強化行業自律,規范競爭生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統籌協調作用,制定實施公平競爭公約與服務質量標準,建立健全價格監測、信用評價和糾紛調解機制,對低價內卷、虛假宣傳、數據殺熟等“劣幣驅逐良幣”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及時預警、聯合抵制,推動行業從“拼價格”向“拼品質”“拼服務”轉型,培育以創新驅動、價值引領為核心的良性競爭生態。三是鼓勵公眾監督,構建共治網絡。建立網絡平臺等數字化維權渠道,降低消費者舉證門檻,提升維權效率。加強消費教育,通過案例科普提升公眾識假辨劣能力,培育理性消費群體。鼓勵媒體、社會組織參與監督,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社會共治格局。(作者:黃慶華 徐順林,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