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28日電 4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簡稱:人大重陽)主辦的人大重陽區域國別論壇(2025年夏季)“美國主權信用與債務困境”主題研討暨報告發布會在京成功舉辦。會上發布了《美國主權信用與債務困境:瀕臨破產的龐氏騙局?》研究報告。來自中國銀行研究院、粵開證券、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與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議美債危機的根源、美元體系的結構脆弱性及中國應對策略。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鄭新業作開幕致辭。他指出,美國債務問題兼具特殊性與歷史普遍性,其潛在風險可能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需警惕財政危機向金融危機的傳導效應。各國應共同探索應對方案,避免將單一國家債務問題轉化為系統性危機,并呼吁學界深入研究政策工具創新及發展中國家應對策略。
鄭新業結合中國經濟實踐提出債務治理思路,強調債務空間作為有限資源須科學規劃,倡導代際發展效果均等化原則,主張債務支出應聚焦具有長期發展效益的領域。他肯定中國通過生產性支出積累政府資產的經驗,指出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能源轉型等戰略性投資兼具多重收益,既提升未來勞動生產率,又增強國家綜合安全能力。針對老齡化與科技變革,他建議加快AI基礎設施普及、農業現代化和可再生能源體系建設,通過新質生產力培育構筑發展新優勢。
隨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發布《美國主權信用與債務困境:瀕臨破產的龐氏騙局?》報告。他介紹道,此次發布的報告從中國智庫角度出發,深入剖析美國債務問題的現狀與成因及其對全球經濟貿易、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理性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策能否有效緩解美國財政失衡、維護美元地位并保持美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并提出中國應對美債陷阱的政策建議。
報告認為,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對等關稅”與極端財政緊縮等政策,其肆意妄為重創美國信用體系,導致當前美國國家信用走向顯性危機,美債“龐氏騙局”瀕臨破產,2025年或成美債崩盤元年。報告指出,美債信用正加速崩塌,導致國際市場對美元霸權可持續性質疑達到歷史峰值,世界出現“去美元化”浪潮,華爾街權力正遭遇歷史性衰退,美國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眼中的世界公敵。
報告強調,面對美債龐氏騙局下的崩盤風險,中國應從增強內外雙循環能力、全面提升經濟韌性、有效提升中國消費力、增強中國科技力的核心產業能力、穩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采取行動,主動引領全球合作共贏,破局美債陷阱。
在隨后的專家研討環節,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鄂志寰,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英國倫敦市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職外籍高級研究員羅思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參與研討,中宏網副總裁李凌志列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蔡彤娟主持研討環節。
鄂志寰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形勢錯綜復雜,特朗普2.0“對等關稅”政策、美國國債市場高杠桿交易占比上升等因素導致美國出現股債匯“三殺”現象,市場開始關注美債的可持續性和美元資產的安全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經歷漫長的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時期,民眾不滿推動民粹主義興起,國際貨幣體系可能進入深刻變局之中。對于中國而言,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可能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迎來重要窗口期,需要以建設強大的貨幣為指引,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在有效把控相關風險的前提下,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羅志恒指出,美國債務體系正陷入“三重困局”:其一,債務結構失衡凸顯償付風險。聯邦政府持續依賴“短債長用”的融資策略,通過大規模發行中短期債券壓低融資成本并配合貨幣政策操作,雖規避長期利率波動風險,卻導致債務周期錯配,加劇流動性壓力。其二,海外資本對美債的深度綁定在強化全球避險屬性的同時,也令債務安全與國際資本流動形成脆弱平衡,而高利率環境推動的利息負擔膨脹,已使償債成本躍升為財政剛性支出,嚴重擠占公共資源配置空間。其三,債務擴張機制陷入惡性循環。短期應急性舉債與中長期結構性壓力形成疊加效應,外加兩黨博弈弱化財政紀律,導致債務增長呈現自我強化特征。
羅思義表示,自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征關稅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經歷劇烈波動,最終迫使特朗普作出戰術性“服軟”,體現出市場力量對政策意志的壓制。關稅政策導致美元匯率大幅下跌、國債收益率飆升、股市加速回調,金融市場一度接近失控邊緣。特朗普隨后暫停對除中國外國家加征額外關稅,并部分豁免對華商品關稅,才暫時遏制了美國本土金融市場的動蕩。特朗普不愿以金融市場失控為代價推進關稅等政策,因此在堅持對華施壓戰略的同時,會調整戰術以維護市場穩定。未來,特朗普對中國施壓的速度和強度,將繼續取決于美國金融市場的承受能力。
王晉斌提到,在新特里芬“兩難”下,雖然美元的價格錨基本穩定,但是美元的信用錨出現了很大問題。目前,由于美債規模占GDP比例已經達到了歷史高位,超過歐元區、OECD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額的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已超過GDP3%,未來甚至達到4%-5%)對美債的信用構成了嚴重威脅,全球市場對美債的擔憂程度也已經達到了歷史高點,美債的抗風險能力在下降。為此,美國政府必須壓縮其財政赤字規模,改變原有的依靠美債作為底層資產的全球資金大循環運行邏輯,倒逼華爾街大資本進行深層次改革,促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同時,全球也可以更多地提供安全資產,壓縮美債作為全球安全資產的空間,多元化貨幣體系匹配多極化經濟是大趨勢。
劉英結合美債的歷史數據及研究指出,美債在1917年債務法推出之后如脫韁野馬快速攀升,而美國政府債務率和赤字率均雙倍于國際警戒線水平。更為關鍵的是,美債快速累積的同時質量堪憂,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中唯一沒有下調美債前景的穆迪還把其評級從穩定轉變為了負面。半個世紀以來的八次美債長短期收益率倒掛,均能引發美國經濟衰退甚至是金融危機。她強調,要跟蹤和警示倒掛的風險。美國高關稅會推升美國的高通脹,而高通脹需要高利率來控制,高利率帶來美債的高收益率,加上美國的高債務就引發了高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