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24日電 聚焦“碳中和:中美大國責任與新未來”主題,中宏論壇第十四場在線研討4月23日下午召開。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
張茉楠分析了“碳中和”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及其未來在基于國際新秩序的新格局中將扮演的重要角色,對拜登氣候新政下的中美博弈與合作的三大趨勢進行了前瞻。她強調,拜登政府試圖在氣候領域著力恢復其全球領導力,未來中美的博弈與合作將呈現更為激烈的承壓趨勢,表現為:應對氣候變化與貿易掛鉤;碳中和與產業政策掛鉤;碳中和與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掛鉤等趨勢。此外,她還對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實現碳中和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應對之策進行了分析和前瞻。
以下是張茉楠發言:
隨著"碳中和"成為國際共識,其將成為貿易投資技術產業的全球性標準以及市場進入的"門檻",并有可能因此形成"基于新規則的國際秩序"。從經濟規模、國際影響力來看,還是就各自的碳排放總量而言,中美兩國都是氣候變化領域最具有系統性影響的國家??梢灶A見的是,氣候變化領域將會成為拜登政府謀求全球領導力以及中美博弈的新前沿。
一、拜登力圖通過氣候變化重塑美國全球領導力
美國力圖在全球確立氣候變化重新確立規則主導權。拜登政府將盟友合作、峰會外交、經貿合作、對外援助和投資、技術標準、國際規則等內容融入其中,并突出氣候變化與安全、人權的相關性。特別是在氣候外交方面,拜登政府將氣候危機置于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的中心位置之一,氣候問題成為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美國通過氣候外交與盟友合作,重塑自身的氣候領導力。
二、"碳中和"框架下中美博弈將更趨激烈
我們充分認識氣候議題在恢復中美戰略互信中的基礎性作用。但也也必須認識到"碳中和"框架下中美博弈更趨激烈。
一是拜登政府會將貿易與氣候掛鉤。美國將根據合作伙伴在氣候保護方面所做的承諾來制定未來的雙邊貿易協議。設立新的綠色貿易壁壘,通過征收"碳關稅"來限制來自中國的大宗高耗能、高排放商品的進口,縮小對華貿易逆差。
二是與產業政策掛鉤。拜登表示,將不允許其他國家不顧環境污染的發展經濟,將對未能履行氣候和環境義務的國家的碳排放水平高的產品征收碳調整費或配額。未來很可能要求我國禁止化石燃料補貼,推動與我國討論未來雙邊碳減排協議等計劃。
三是通過"碳中和"重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在"建設一個現代化、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和一個公平的清潔能源未來"文件中,拜登認為,我國在電動汽車方面已超越美國,美國應該加快自己的研發,重點發展電動汽車的國內供應鏈,重新定位美國汽車工業,進而贏得21世紀競爭。
三、中國實現"碳中和"比發達國家面臨更大壓力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其中,大部分計劃在2050年實現,如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南非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28%,其碳中和承諾對實現全球凈零排放至關重要。因此,"碳中和"目標下,我國碳減排形勢嚴峻。一方面,我國碳排放全球居首,遠高于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2010年到2019年我國碳排放增速為21%;另一方面,我國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能源結構尚待優化。但近年來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碳強度大幅下降;風電以及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不斷突破,森林覆蓋率再上新臺階,森林碳匯能力逐步提升。
由此可見,未來五到十年是我國綠色轉型的窗口期。作為"碳中和"目標提出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全面部署。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預計在節能、清潔能源替代、電氣化進程加速以及碳捕獲技術發展四個最主要的碳減排舉措方面,特別是工業脫碳涉及整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對中國經濟社會而言是全方位的挑戰。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