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12月19日,聚焦“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2025年中國經濟著力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六場研討會圓滿召開。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馬莉莉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馬莉莉的發言: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其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居九大任務之首。這是我國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等復雜嚴峻形勢下的重要政策選擇和工作部署。從系統整體層面把握我國經濟體運行屬性、特征及所處環境,需求約束壓力不容忽視,內外聯動、創新拓展長尾消費市場或成為必要選擇。
一、我國經濟發展所面對的需求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驅動流程分解、網絡聯結的模塊網絡化生產方式過程中,因大規模承接加工制造而深度融入東亞及全球分工體系。由于廉價勞動力資源難以跨國轉移,以及敏捷響應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生產制造環節聚集中國及周邊,形成東亞區域生產網絡。2021年,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占到世界的30.9%,東亞11個國家和地區制造業占比達46.4%,中國及東亞主要面向全球市場提供最終產品。
2021年,金磚10國農業占到世界53.4%、采掘業占比36.9%、制造業占到38.6%,已經超過G7國家的9.4%、27.7%和34.5%,世界第一、二產業越來越分布在南方國家;而世界50.7%的服務業、47.7%的最終消費仍然集中在G7國家。發達國家因聚集附加值較高的產業而形成較為強勁的消費能力,決定了當前階段世界生產與消費存在空間分化。
從短期來看,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等對華采取加征關稅等措施,消費歧視制約了需求的增長。二是在俄烏沖突、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影響下,美歐等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乏力,制約其消費能力提升。中國及東亞生產網絡所面對的需求約束較為嚴峻。
從中長期來看,新一輪數智科技產業革命興起,在重復勞動、低附加值勞動等領域表現出對于勞動要素的替代,在新興產業尚難以大規模吸納新就業群體前,勞動力被擠出生產過程的現象客觀存在,也制約勞動者群體的就業、收入及其消費能力的攀升。數智科技革命興起初期,所帶來的需求變化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甚至不容樂觀。
可見,中國及東亞所擁有的龐大生產體系面對的需求約束壓力或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
二、拓展長尾消費市場的現實要求與可行性
社會生產系統的運行具有生態屬性,生活消費品的生產對機器設備等資本品產生需求;資本品大規模的生產,為管理、咨詢、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提供專業化、獨立化的需求基礎;生產過程對于創新以及勞動者心智開發的需求,使教育、醫療、衛生、環境等社會性服務有必要專業化、獨立化而社會經濟系統所吸納的勞動者通過就業、創業獲得收入,繼而提供有效需求,拉動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本品、生產性服務,以及社會性服務的生產與供給,這是一體化的生產生態系統。特別是,缺乏基礎層消費品需求及其生產的規?;瘮U張,就難以對頂層附加值更高的先進技術產業產生層級傳導的需求拉動與支撐。在收入兩極分化加劇,自然人口,特別是龐大低收入人口,難以提供足夠規模的對基礎生活消費品的有效需求時,整個生產系統的規模擴張和技術產業演進也將趨于衰竭。
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但所占有效需求比重較低,屬于典型的長尾市場。特別是數智科技興起,提高社會生產資本有機構成過程中,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前景及其消費能力不容樂觀。這就決定了,不去開拓低支付能力、數量較多的長尾市場,社會生產系統將面臨基礎層消費品產業萎靡,而難以支撐先進技術應用及產業升級的艱難處境。
與此同時,一是數智科技的發展,越趨提高跨越時空的消費聯結和生產供給的可能性;二是大規模定制生產網絡生態的演進,為擴大生產規模、提供多樣化產品、降低產品成本奠定基礎,這就使廣闊長尾市場的拓展具有可行性;三是越來越多數智產品及服務產生,其擁有的復用性、零成本等屬性,使長尾市場的延伸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大量應用數智技術,既驅動起產業化,也是當前時代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和核心內容。
三、內外聯動創新拓展長尾消費市場的舉措
中國擁有龐大的生產制造網絡,融入數智科技之后,網絡生態將更趨擴張和強勁,僅局限于國內需求,根本不足以拉動中國以及東亞的生產網絡可持續運行,拓展國內外長尾市場是必要選擇,而如何拓展長尾市場,有賴于通過探索和嘗試尋找現實路徑。由內而外、內外聯動,拓展長尾消費市場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從內部而言,一是要貫徹落實“共同富?!蹦繕耍岣咂栈莩潭?,保障大規模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及其消費能力提升。具體舉措如:在中心城市建設相對飽和、而大規模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不高形勢下,有必要強化縣域建設及其新基建投入,以吸納中低收入群體就業;拓展農村電商的覆蓋面和提升功能,提供多元化的低成本消費品及服務,提高城鄉流通便利化程度,提高長尾消費規模。二是加快數智勞動者的培育,壯大新型勞動者群體規模,促進產業轉型、就業升級,提升社會整體的消費能力;以及有序開發社會性服務消費,將自然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本,提高其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繼而提升消費水平。
從外部而言,主要通過層級生產網絡梯度鏈接,發展流通支點聯結成高速、立體化通道,發展跨境電商及數字貿易,構建定制化、便利化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方式,來拓展“一帶一路”長尾消費市場;以及形成層級生產網絡生態,提高對差異化、分散、長尾消費需求的敏捷響應能力。特別是通過近中心市場的南方地區布局次級生產網絡,有助于其工業化發展及消費能力提升,從而促進“一帶一路”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從內外聯動而言,國內長尾市場的拓展所累積的經驗做法為“一帶一路”長尾市場拓展提供示范;只有國內國外長尾市場聯結,才得以提供拉動龐大生產制造生態運轉的可觀消費需求;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現代化所形成的供給能力,對敏捷響應長尾消費奠定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
可見,內外長尾市場拓展及其聯動不可分割,需要從整體、系統的層面協調推進,而兩者聯動除了有助于破解當前發展困境之外,更將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路徑。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