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4月17日電 聚焦“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應對之策——中美競合之道與再全球化大趨勢”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場在線研討會于17日下午圓滿召開。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教授逯建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逯建教授發言:
美國目前對中國施加的高額關稅,其實伴隨著美國對其他國家減免已經增加的關稅,時限是90天,90天以后再進行重新評估。正如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表示,當關稅的數字達到125%時,數字就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實際上已經貿易“脫鉤”。
很多專家已經說到,中國應該擴大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因為如果我們有很多貨物,這些貨物如果賣不出去,它也會面臨降價的情況,可以利用這個降價的窗口期向其他國家擴大貿易,或許也能拓展更廣闊的市場。
中國當然也可以采用擴大內銷的舉措,最近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舉措非常鼓舞人心,相信整個中國的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建設,很有可能就會利用這么一次擴大內需的政策契機,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們原來看上去很難打通的堵點,可能這一次獲得很大的突破。
關于下一步中國對其他國家以及對美國的貿易該怎么開展。我相信大家最近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轉口貿易的方式。轉口貿易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上理解,用轉口這個方式,中國向其他國家,這個國家可以離中國很近,也可以是離美國很近的國家進行貿易,然后再通過轉口口岸向其他國家或美國運輸。在拜登時期,拜登政府對原產地問題溯源非常多,也有很多相應的措施。所以,如果嚴格按照原產地規則來實施的話,其實轉口貿易是不好開展的。
當然,轉口貿易能否開展,需要視美國海關的執行尺度、查驗能力和其他的一些相應的舉措是否完全能落實到位而定。所以,轉口貿易原則上能做,但事實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存在很多問題。
第二種是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一直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到東南亞國家去投資。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前80%是在中國生產,剩下的20%是在越南生產,或者在其他第三個國家生產,剩下20%如果實際發生在第三國,那么,它就可以寫上原產地是該國,當然,這種模式也可能會受到美國未來收緊政策限制的影響,但短期內找到國外的合作伙伴進行規避,未必不能成為一種臨時性的選擇。
第三種模式就是中國向第三國大量出口相關產品,第三國再把相似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因為中美之間關稅非常高,這種模式事實上也就是中國企業到海外去布局的模式,也可能是本國與第三國原來就有的企業尋求合作。這樣一種模式對在全球已經有布局的中國企業,或者在全球已經有廣泛布局的外資企業,事實上是相對比較簡單的。
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中國企業應該更加積極地向全球廣泛地進行投資。以前我們中國走出去的企業還只是走出去還不夠多元,它可以被理解為為中國企業帶來開拓國際市場的好處,但它對于完全避免對美國的貿易風險可能還不夠。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可能需要朝著更加多元的目的地,需要經營更加多元的產品,才能整體應對風險,防范風險。
我剛才是以出口為例,理論上講所有出口方式,進口也可以重新操作一下。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對原產地溯源其實并不如美國那么嚴格,所以從美國進口的產品,理論上講通過第三國中轉或者第三國進行交換的方式開展貿易。當然也要考慮新的貿易渠道是否能快速地建立起來。我們現在知道中美貿易不僅有高關稅風險,同時還有關稅變動幅度太大、變動速度太快的風險,這對新的貿易渠道建立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我們也需要觀察中美之間超高關稅的貿易是否要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對于轉口貿易進行討論,建立一種長期的貿易聯系其實是有必要的。如果僅是持續一個月甚至一個半月,也就是在5月底之前,中美之間就能達成一個初步的協議,把大家的關稅額降下來。那么,我們所做的這些轉口貿易,就會存在虧損的可能性,所以更多事情還需要觀察。
對于企業來講,我們給的最大的建議就是企業在這個時候應該思考各種可能的化解方案,每個企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企業有大有小,它在的產業鏈是上游還是下游,企業所經營的產品是否是唯一不可替代的產品,還是說它有廣泛的替代物?那么,企業在經營中轉其他國家的時候,是否也應該進行多元化的考慮,我們不能給一個統一建議,只能是企業進行反復的摸索。
世界上也有很多中間商或者是轉口商,他們可能也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者是幫中國企業進行對美的貿易。這個時候應該是企業廣泛接觸接洽的時候,希望中國企業能找到一條兩全其美的方法,一方面是做好中美化解貿易沖突、雙方降低關稅的準備,另一方面找到最優的備用選擇,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利益,平穩地度過這段高關稅的時期。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