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認真貫徹落實“全力以赴拼經濟”這一中心任務,強化經濟運行調度體制機制,建立“能感知、會預警、快響應”的監測網絡,有效提升了全市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一、構建“1+3+N”制度框架,從“單點觀測”向“全景掃描”轉變
充分學習借鑒北京市懷柔區、湖北省黃石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等地先進經驗,市政府制定印發《通遼市經濟指標監測和運行調度工作機制(試行)》1個總體機制,設立《綜合經濟指標監測表》《企業經營情況表》《企業問診情況表》3張調度清單,30個市直責任部門和9個旗縣市區分別配套建立N個專項工作機制,將涉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核算的經濟指標細化為39項指標、增添15項特色指標,實現經濟運行4大板塊54項指標“一表統覽”,初步構建起GDP、規上工業、服務業等指標預測模型,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建立“三橫三縱”組織架構,從“經驗判斷”向“數據決策”轉變
牢固樹立“管行業就要管統計、管統計就要管數據質量”的理念,橫向建立市政府領導小組、市級經濟運行監測分析辦公室和工業、服務業、項目建設等工作專班,全市40余名業務骨干協同攻堅,做好“分內事”,縱向建立“市——旗縣——企業”三級數據直報通道,各部門強化協同聯作和信息共享機制,打通部門數據壁壘,形成全市經濟運行調度監測的合力。市政府超前謀劃、精細部署,將全年經濟目標分解到四個季度,改變以往只在統計數據發布后做“事后”分析研判,提前研究和明確下個季度目標任務和攻堅舉措,抓好“日調度、月會商、季分析”,有效解決了以往行業零散、時滯效應、經驗判斷等問題,累計發布10期《經濟運行動態清樣》和《發展改革動態》,精準推介一批典型經驗做法,得到各方一致好評。
三、創新“四色預警”監測體系,從“被動應對”向“超前干預”轉變
圍繞經濟運行風險敏感程度、風險緊急程度、風險危害程度、風險化解程度、風險可控程度等情況,設定藍色(低風險)、黃色(一般風險)、橙色(較大風險)、紅色(重大風險)風險等級,圍繞經濟指標增減評定“正常推進、進度滯后、風險突出、嚴重偏離”四類趨勢變化程度,及時預警經濟指標趨勢變化程度和企業運行中產量下降、訂單不足、價格降低、營收下滑、升規延期等經濟運行風險點,不定期發布《經濟運行問題預警清單》,對預警問題實施“三辦機制”,常規問題部門直辦(3個工作日內響應)、復雜問題專班專辦(提級至分管市領導)、重大風險提級督辦(納入市政府常務會議題)。截至3月底,已經排查出40條風險問題,閉環解決30條風險問題,剩余10條風險問題均按進度節點有序推進,整體風險化解率達75%,經濟運行監測的精準性和風險問題處置的時效性得到顯著提升。
四、推行“雙閉環”處置機制,從“周期管理”向“實時響應”轉變
改變以往只關注行業發展趨勢而忽視企業發展的狀況,通過《企業經營情況表》和《企業問診情況表》兩張清單,依法依規掌握全市350家規上企業的產品產量、營收、工資等企業運行情況,建立“監測預警-會商研判-任務派發-跟蹤督辦”全鏈條問題處置閉環,形成“政策實施-效果反饋-動態調整”政策優化閉環,及時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年初以來,各部門走訪調研10余次,客觀真實了解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情況,捕捉企業在生產經營、宏觀感受、生產要素、政策訴求等多方面的變化,“一企一策”精準服務企業行穩致遠。實施惠企政策精準快享工程,完善惠企政策清單,通過惠企平臺精準匹配、自動推送,由“企業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企業”。創新信用融資服務,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全市累計走訪22.8萬戶,累計獲得貸款1.03萬戶,貸款金額80.38億元。
下一步,通遼市將繼續在抓實經濟調度服務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經濟運行長效機制,不斷優化動態監測、調查研究、會商分析和政策預研,強化部門聯動與涉企服務保障,全力以赴拼經濟,為自治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