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關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工作情況的報告對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專題詢問。
此次專題詢問上,一些委員認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也產生了許多重大創新成果,但是當前還是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就高校如何能夠產學研結合、創新成果轉化效能等方面做出詢問。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向巧:想了解國務院相關部門下一步在進一步推進基礎研究水平提升,強化像“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實驗室這樣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還有哪些考慮?“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發揮如何?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服務所在地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支持高校參與產業前沿技術需求征集、指南編制和項目實施,2024年指南編制過程中,有131名高校專家進入專家組,占比41%。
今年6月,我部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設立大飛機基礎研究聯合基金,強化產學研用協同,打通從基礎理論到技術驗證,再到產品應用的產業科技鏈條。
加強行業人才隊伍建設,部署“青年科學家”項目290項,撥付經費8.22億元。
緊貼產業需求,今年開始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
面向高校和企業,聯合教育部實施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目前已經開展了7個,不斷造就規模宏大的產業科技創新后備力量。
我們支持部屬高校深度融入東北全面振興、西部大開發、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探索形成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等典型經驗,在增材制造、無人機、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孵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有力支撐區域產業創新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從“雙一流”啟動建設以來,
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累計安排超過900億的預算內投資支持這方面的工作。今年我們就安排了379億。
接下來,我們考慮通過五年左右的時間,圍繞工業母機、生物制造、先進通訊等重點領域,支持高水平研究大學新建10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依托高校和企業共建50個左右卓越工程師學院,目的也是把這些最新的成果能通過工程技術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成效。
此外,還要布局建設20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培養更多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專業化、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