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滿足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促進教育培養與產業需求相適應,我國積極推動產教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近年來,創新性校企合作模式包括:一是立足于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現代產業學院;二是深入參與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三是側重于技能人才培養的企業新型學徒制。
伴隨著技術的升級換代,新興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人才需求的轉變要求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面臨著挑戰。為了應對挑戰,我國積極推動產教融合發展,產教融合是產業界與教育界融合,要求教育培養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復合型人才,使產業與教育建立密切聯系、合作共贏的關系。
從2017年起,我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產教融合發展。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7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產教融合型企業和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公布了首批63家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和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2022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3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產教融合相關政策頻繁出臺,一方面,明確指出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而校企合作是產教融合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推動了產教融合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要求校企合作模式能夠符合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模式,強化技能型人才培養、精準育人。
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加快現代產業學院建設
現代產業學院是為了滿足新興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以應用型高等院校為主,同時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設、管理的新型教學組織。產業學院屬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組織,具備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等功能的新型辦學組織。為了規范和促進我國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教育部2021年12月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名單,總共有49所高校的50個學院入選。這些學院分布在我國的24個地區,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大都是以智能制造、互聯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芯片制造等相關領域為特色,與當下世界范圍內最火熱的一些行業和領域有密切關系。
加快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主要應該采取以下策略:
完善產業學院的制度設計。明確界定各參與主體的職責和權限。例如,學校負責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企業負責提供實踐基地、行業指導和就業支持等。鼓勵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管理,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明確產業學院的核心功能。一方面,人才培養是產業學院的核心功能。產業學院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由于“產業”屬性,產業學院是面向產業需求,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產業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內容與取向,人才培養必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我國產業學院更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以便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在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方面,需要根據產業發展以及企業人才需求,及時調整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在課程開發方面,校企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企業的現實案例、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學校與企業互聘機制上,產業學院積極聘請企業人員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同時,為學校教師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以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優化培育策略,推動產教融合型企業持續成長
產教融合型企業是經政府和相關權威機構審核并認定的企業,能夠深入參與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積極發揮自主辦學能力,具有引導性、推廣性和示范性。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產教融合型企業和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公布了首批63家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重點建設與培育領域是先進制造業,并且目前來看,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中國有企業、特大民營企業占比較高。產教融合型企業本質是企業,但是又承擔著教育責任,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目的是鼓勵企業利用資金、技術等,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學設計、教材開發、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過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的構建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創新,對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具有里程碑意義。
推動產教融合型企業成長,需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強化政府統籌協調職能,加強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引導作用。地方政府應該加強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的審計工作,開展專項調研,加強對培育工作的指導,保障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另外要完善產教融合型企業相關法律政策,制定政策法規體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促使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培育更加規范化和法治化。
健全相關激勵性優惠政策,促進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金融方面,積極提供資金支持,開展普惠性金融業務,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提供普惠性貸款,同時鼓勵銀行開發產教融合項目相關融資產品。財政方面,各級財政要為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培育提供財政性優惠政策,給予財政經費保障以及企業培訓補貼。稅收方面,出臺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稅收抵扣、稅收減免等政策等。土地方面,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建設職業學校用地,可以采取劃撥方式,按照科教用地進行管理。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
新型學徒制是我國產教融合的另一種重要創新模式,又稱“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新型學徒制中,招工即招人、入企即入校,員工具有學生身份,以企業為主,企校聯合培養,課堂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經驗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我國學徒制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后,學徒制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內部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學徒制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逐漸重視,學徒制又重新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2015年,為解決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問題,人社部正式提出“企業新型學徒制”;2018年人社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2021年人社部又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意味著新型學徒制已經成為我國技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我國新型學徒制建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
增加政府政策供給,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財政對企業支付給培訓學校培訓費用等方面的補貼力度;同時給予金融、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明確學徒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保護學徒合法權益。學徒與學生的雙重身份并存,容易造成企業利用學徒身份逃避企業應負的雇主責任,對學生的相關權益造成損害。所以,一方面,需要在法律上明確學徒與企業的關系,勞動雙方應該履行勞動法以及勞動合同法,譬如,學徒在企業實踐學習中受到的傷害應該按照工傷處理;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按照培訓合同對學徒的工作與學習進行合理安排,避免違背合同,為學徒安排超出合同規定的勞動,切實保護學徒的合法權益。
建立質量保障機制,提高新型學徒制運行效果。一是企業的員工培養體系要健全完整,保障培訓的系統性、科學性、完整性。要有完善的培訓設施、完整的管理制度、規范的課程管理措施、科學的課程設置等。二是企業要制定科學的培訓考核評價機制,從職業道德、課程學習、職業技能等方面綜合評價,采用過程考核、績效考核等靈活科學的考核方式。【劉曉英,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鄭州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23ZZUJGXM056)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3BJL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