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況
沈陽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地處遼河平原,是遼寧省省會、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市域面積12860平方公里,2022年沈陽市常住人口914.7萬人。沈陽是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貿易中心,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明確支持建設的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國家先進制造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享有“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美譽,2023年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獲批成為全國第九大都市圈。沈陽產業基礎雄厚,殲擊機、乙烯壓縮機、深潛機器人、特高壓變壓器等一大批“大國重器”在沈問世,“沈陽智造”為嫦娥、天宮、載人深潛等國家工程作出重要貢獻;沈陽科教資源豐富,擁有121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以及57個獨立科研機構。
作為國家首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沈陽大膽探索、勇于實踐,著力打通學校、企業、城市各環節堵點,不斷疊加教育、人才、科技紅利,推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ㄒ唬┳鰞烅攲釉O計,夯實產教融合根基
一是高站位推動。沈陽市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工作,將其作為推動振興發展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先手棋”,建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工作專班具體推進、市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定期調度、市直相關單位跨部門聯動、產教融合促進聯盟共治發展的黨、政、部門、聯盟“四位一體”聯合推動機制,全面領導“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強力推動全要素深度融合。
二是高起點謀劃。圍繞打造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目標,將產教融合建設納入到《沈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沈陽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建設行動計劃》《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發展規劃》等城市頂層規劃;2021年,在成功建設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產教融合示范園區的基礎上,堅持“教育+科技+企業”建設思路,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沈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沈陽綜合保稅區、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沈陽片區等6個國家級、省級試點及開發區建設產教融合園區,并積極帶動其他產業園區建設產教融合園區,構建起了產業集群和教育集群的集合體。
三是高強度投入。推動產教融合建設,硬件條件是基礎,資金投入是保障。2020年以來,全市共投入135億元,新建、改擴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培訓中心),創建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高等學?!半p一流”建設,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其中,全市一般公共預算職業教育支出32.3億元,年均增長9.5%。2022年,為沈陽大學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2個項目爭取中央資金1.6億元;為總投資71.8億元的28個項目申請國家專項債35.4億元;申報貸款貼息項目65個,總投資210.86億元,申請貸款支持101.77億元。
(二)深化職教改革,提升產教融合能力
一是做優產教布局。引導教育資源向產業集中,圍繞沈陽市所轄縣區的渾南區、鐵西區、沈北新區、于洪區四個產業集聚區,建設布局沈陽中德學院、中德應用技術學院(跨企業實訓中心)、沈北科教融合園、渾南科技城等產教資源,構建了“一東一西,共軸合力”“一南一北,貫通發力”的產教融合發展布局,有力服務智能制造、先進裝備智慧制造、智能裝備與特種機床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教育資源“瘦身健體”,實施學校整合,將5所學校整合組建為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將34所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重組為10所,停辦“散、小、弱”中等職業學校;促進辦學質量提升,實施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提質培優行動、數字職教計劃,國家級示范校達到11所;提升辦學層次,推進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升格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沈陽藝術幼兒師范學校升格舉辦高等??茖W校。
二是提升“三融”能力。推進職普融通,將培育工匠精神作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136所中小學與36所職業學校結成職業啟蒙對接校;深化產教融合,組建3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和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現產教真融合;推動科教融匯,依托駐沈高??萍?、人才、創新資源,重點支持20個沈陽市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站,每站給予15萬元的一次性建站補貼,沈陽市連續兩年入圍全球創新指數“科技集群”百強榜單,成為全國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因“校企合作推進力度大、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好、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沈陽職業教育連續三年獲得省政府表揚激勵。
三是改革人才培養。圍繞產業需求,建立“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發展機制,2023年,職業院校新增134個、撤銷48個專業,有80%在校生就讀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專業,覆蓋沈陽振興發展的支柱產業;圍繞企業需求,以現代學徒制試點為突破口,深度開展校企協同育人改革,與華晨寶馬、海爾、阿里云、華為、京東等企業進行“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雙元制”培養,人數占在校生比例20%左右。圍繞社會需求,開展技能培訓,積極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和有償性社會職業培訓,廣泛開展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企業技術人員和社區居民等培訓,年均培訓20萬人次左右。圍繞國際需求,推進開放辦學。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獲國家教育部“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首批試點院校”稱號。
?。ㄈ┐蚱迫齻€邊界,增強產教融合質效
一是消融行業邊界。堅持在產教融合建設中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與人才工作。發改、教育部門支持建設區域性產教融合重點項目平臺,推進華晨寶馬實訓中心、中德園跨企業培訓中心等37個項目建設??萍疾块T在全市搭建各類創新平臺1457個,其中,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71個。人社部門積極打造“沈陽業事”舒心就業服務平臺,累積發布就業服務信息超過300萬條,解決就業28萬人次,各部門協同聯動、向心發力,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二是消融校企邊界。實施集團化辦學,職業院校組建19個職教集團,涵蓋企業千余家,全面開展人才共育、專業共建等合作;舉辦產業學院,高等院校與區域和行業內技術先進、具有較強品牌影響力的實體企業合作舉辦產業學院,建有省級產業學院50個,累計培養學生3萬余人;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機制,職業院校設置30%“流動崗”用于引進行業企業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兼職專業教師,培育“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5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300余個;實施深度融合,依托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組建政、校、行、企資源共享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圍繞抓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組建汽車產業鏈等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三是消融城市邊界。連續舉辦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都市圈城市全覆蓋,參賽人員涵蓋都市圈“七市一區”及大連、葫蘆島等友好城市,83所學校參賽,師生2000余人,各賽項第一名,均被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錄用,大賽成為都市圈教育亮麗品牌。
定期召開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書記市長聯席會議,落實促進平臺共享工作任務,圍繞都市圈冶金新材料、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數字經濟、航空5大產業和12條產業鏈發展需求,強力推動職業院校共建共享,持續放大沈陽優質教育資源的外溢和帶動作用,助力區域協同發展。
三、工作經驗
?。ㄒ唬┤照橥晟频恼唧w系奠定了“能融”的基礎
2020年印發實施的《沈陽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沈陽市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實施方案》,加快了沈陽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進程,之后又相繼出臺的《沈陽市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動計劃(2021-2023年)》《沈陽市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關于開展校企雙制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細則》等20余個方案措施,有力地激發了產教融合活力,一系列的政策舉措,為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ǘ╆P鍵領域的破冰之舉增加了“敢融”的底氣
圍繞破解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制度制約,率先在東北三省探索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雙向流動,增強了職業教育就業適配度。目前,中航集團沈飛有限公司等500余家企業的1900余名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沈陽職業院校的兼職教師。聚焦激發辦學活力,鼓勵院校敢闖真融,在東北三省率先出臺《沈陽市推進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工作指導意見》,解決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規范收支等具體問題,化解了操作層面的制度障礙,受到了國家教育部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認可,取得了制度出臺即破冰的良好政策預期。
?。ㄈ┩l共振的服務模式激活了“想融”的需求
送企之需,開展“惠幫企@鏈上沈陽”專項行動,深入企業送產教融合政策、送用工需求服務、促校企深入合作、解企業發展難題等,服務企業108.6萬戶次。助企育才,挖掘企業優秀青年員工推薦列入“興遼未來工匠”培育工程,接受高職專科、應用本科或專業碩士等學歷教育;面向企業職工開展職業培訓,符合條件且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按照不同等級給予1500-5000元補貼。為企添“財”,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全面推行,為企業提供每年每人不少于5000元的培訓補貼;兌現支持企業發展政策資金225.08億元。拿出真金白銀,促進降本增效,拉近了校企雙向奔赴的距離,目前,全市共有36家省級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200家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涵蓋制造業、服務業、教育等10個領域,“校熱企冷”問題得到有效扭轉。
?。ㄋ模┫蛏舷蚝玫娜诤蠎B勢提升了“融好”的信心
依托于廣闊的校企融合發展場景,項目在現場推進,研究在一線展開,成果在融合中誕生,培育出部、省級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11個、國家級科技獎勵5項、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53項,2022年簽訂轉化項目706項,合同額4.37億元。年均穩定輸送6萬余名技術技能型人才,極大地緩解了中小微企業的用工緊缺難題?!罢猩凑泄?、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為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精準解決了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給工業企業轉型升級貢獻了“干得住、用得好”的生力軍,2022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高質量的產業工人隊伍成為了沈陽的轉型升級和振興發展的堅實依靠,進一步增強了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建設的信心,堅定了走好產教融合發展之路打造沈陽范式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