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湖北襄陽,大家耳熟能詳的便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文化和一大批杰出俊才謀士。東漢末年,劉表徙荊州治所于襄陽。當時的知識分子躲避戰亂,匯聚于此,一時間,襄陽人才濟濟,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一批在當時指點江山的謀士涌現出來,更有流傳千古的“隆中對”傳為佳話,展現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人才重視的優秀傳統。
新的時代,襄陽把人才工作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推動全市人才政策不斷優化,服務機制逐步健全,人才隊伍快速壯大,平臺作用日益凸顯,人才效能持續增強。同時,襄陽還把對智慧的崇尚和追求化為行動、化為激情,招引一批新時代的“諸葛亮”,書寫新時代產教融合領域的“隆中對”。
構建人才紛至沓來的“強磁場”
2023年11月22日,漢江流域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襄陽都市圈先進制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成立。標志著襄陽在推動主導產業產教融合方面再次邁出堅實的一步。
襄陽市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近年來,逐步形成了以汽車(新能源汽車)產業為龍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襄陽市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827.8億元、同比增長5.4%。
2021年7月,襄陽市入選國家首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在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的行動中,襄陽各項事業發展對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全市上下狠抓人才“第一資源”,廣納四海之才,延攬八方之智,構建人才紛至沓來的“強磁場”,搶占發展先機,贏得發展主動。
在推動產教融合各項工作中,襄陽市深入推進校企全面合作、產教深度融合,采取推雙元育人模式、建聯動合作平臺、聚院士專家力量等人才培養“組合拳”,推動資源開放共享,打造創新要素快速流動通道,初步形成了“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聯盟+園區”的協同發展模式,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打造中國技能人才之鄉,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注入了新動能。
招引一批新時代的“諸葛亮”
新時代,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科技創新成果的“策源地”在實驗室,襄陽市盯緊這一關鍵點,建成湖北隆中實驗室,并邀請國內十位院士領銜“研發軍團”,在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戰場上”高歌猛進。
2022年7月5日,湖北隆中實驗室園區開園以來,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以院士領航,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大力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引領計劃。截至2023年底,學校已累計有23個專業方向的4500余名師生入駐園區。
武漢理工大學在建工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積淀了較強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優勢,與襄陽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資源恰好形成互補。為此,學校在襄陽示范區建設新材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制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先進信息技術與網絡通信、智能交通、現代管理與金融、智慧生態城市與綠色資源等8個科教融合中心,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一體化發展。
以重點實驗室建設為“龍頭”,襄陽市推動學科專業建設對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職業院校根據市場供需和就業質量評估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優先發展涉及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節能環保、醫藥健康、現代化工等對本地主導產業貢獻度顯著的實用學科專業和技術轉移等新型學科專業,撤并或縮減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
在鼓勵和支持“諸葛亮”發揮創新價值、市場價值方面,襄陽市積極搭平臺,給舞臺,讓人才創新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因材適用、才盡其用。
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上世紀70年代末,求賢若渴的襄陽以敢為天下先的膽魄,從全國引進100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并為他們創造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一展身手的機會。
2023年5月19日,襄陽市域產教聯合體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宣布成立,該聯合體以教促產、以產助教,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以高新區為基礎,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
聯合體的任務包含搭建聯合體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支持聯合體內中職、高職高專、本科院校合作分段培養或貫通培養等八個方面。
打通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方面的堵點,讓技能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無縫對接企業,這是襄陽推進雙元育人模式,應對“產業工匠”短缺問題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襄陽市積極完善“產城教”融合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聚焦專業優化,破解企業用人需求與人才培養錯位問題。推進院校學科專業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完善政府主導、行業引導、科研院所指導、職業院校和企業協同落實的產學雙向對接機制,提高專業對產業需求的快速響應度,健全專業“正負面清單”制度,推動職業院校根據市場供需和就業質量評估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截至目前,聚焦“144”現代產業體系,全市中職學校開設了56個專業點,涵蓋醫藥衛生、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交通運輸、農林牧漁等11個大類。
在支持校企合作培養“產業工匠”方面,襄陽市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讓學生走進實訓基地和生產一線,夯實學生技能水平。從全市篩選資質信譽好、管理水平高的企業作為職業教育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按照專業對口原則,組織學生開展為期3-6個月的生產實訓,并分別從校企兩方選派資深且負責的實習實訓導師全程跟蹤指導學生。
同時,襄陽市依托湖北省省級區域現代學徒制試點,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2022年襄陽市共組織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3577人。探索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推廣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制度。探索三天在企業、兩天在學校的“3+2”培養模式和“企業辦班”“教學進工廠”“廠中?!薄靶V袕S”實訓模式,推進人才培養一體化,促進校企雙主體育人。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培育包容大氣的城市精神,給人才的成長構建了非常適宜的“土壤”,實現了“人才興市”戰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