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是國家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舉措。江蘇坐擁172所高等院校、5.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9.4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規模約占全國的1/8、全球的4%,范圍覆蓋全部31個大類,具有產業和教育雙重基礎。近年來,江蘇按照“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求,充分利用產教融合優勢,積極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走出一條政府推動、校企協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產教融合發展之。
跨境電商水晶實踐創新中心學生介紹產品 作者供圖
融合格局加快形成。我省產教融合初步形成層次復合、需求多元、網狀對接、互鑒互益的生動局面。宏觀層面,加強規劃統籌,促進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等專項規劃。中觀層面,完善政策體系,推動校企更高質量合作。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在不同領域落實產教融合促進措施。發布我國第一部省級層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規《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各市出臺具體實施意見。微觀層面,豐富合作場景,拓寬院校教學科研與企業生產的對接渠道,多樣化探索,形成松散型的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實體化的校中廠、廠中校、企業學院等。太倉在全國率先將“標準化”引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發布實施全國首個雙元制職業教育領域省級地方標準。
試點建設深入推進。大力支持省內地區、學校、企業積極爭取國家試點任務,申報國家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強化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和企業的帶動引領示范作用。常州市被評定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亨通集團和九如城養老發展有限公司被評定為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常州市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園區建設、重大項目布局和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聯動實施工作機制,建成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綜合產教融合共享實訓基地,全市區域內基本實現“產業集聚區+產教融合創新實訓基地”全覆蓋。亨通集團通過組建行業性、區域性產教融合集團(聯盟),發揮產教融合型企業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示范作用,全面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公司“雙元融合育人才、三方共贏促發展”案例入選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優秀案例集。九如城養老成立“江蘇經貿·九如老齡產業學院”,啟動“暖陽計劃”,制定教學名師、雙師隊伍和兼職教師等不同層級教師培養計劃,打造校企共建的優秀講師團隊。在做好國家級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推薦蘇州市、南京市申報第二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持續開展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培育工作,經五批次持續推進,納入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建設培育庫的企業達613家,數量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重點項目有序實施。從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兩方面發力,積極打造高能級產教融合平臺載體。普通高等教育方面,聚焦破解“卡脖子”難題,下好戰略先手棋,從無到有打造產教融合國家范本。通過“揭榜掛帥”,推進南京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東南大學“介入醫學工程”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南京農業大學國家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南京醫科大學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平臺(疫苗研發方向)等4個平臺先后布局規劃落地。職業教育方面,將24所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基地項目納入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范圍,統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長期貸款,以及各級財政資金、開發性金融支持全省職業院校發展,基本形成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撬動、各級各類資金協同發力、共同支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投融資工作格局。今年“兩重”“兩新”工作開展以來,統籌教育領域重點項目謀劃,項目數量多,獲中央投資31.7億元支持。著力健全監管體系,規范考核開工率、撥付率和完工率,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規范管理。
工作成效逐步顯現。從總體格局看,科技、教育和產業資源相互轉化,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科技、教育和產業統籌協調、良性互動的宏觀格局加快形成。成立首個國家重大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圍繞產業辦學,教育界、產業界協同發力,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高校行業協同看,高等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力明顯提升。南京大學發布“7291”行動方案,全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南京工業大學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方式被業界譽為“南工大”現象。從高水平人才培養看,科研院所、創新型行業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更加深入。建成以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常州科教城現代工業中心等為代表的,集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為一體的高層次高水平對接平臺,提出“企業—學校—專業—課程”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需求導向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日益完善。從助力科技創新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科技發展態勢,成立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促進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更加深入,各類資源配置更為高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以產教融合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必須堅持這一原則。不久前,江蘇正式成為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首家試點省份,對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針對產教融合在理念、動力、標準、平臺等方面存在的難點堵點,要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打破行政邊界,強化融合組織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堵點卡點,打造規劃、政策、項目、標準、氛圍“五位一體”的產教融合新生態,加快構建全方位產教融合體系,開啟產教融合新篇。
強化“有組織”的理念,進一步做好機制融合文章。一是注重規劃引領。將產教融合納入各級“十五五”規劃綱要,由教育科技人才、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在“條”上細化,由區域規劃在“塊”上深化,增強整體規劃效能。二是加強協調聯動。依據各類規劃目標要求,發揮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作用,引導發改、財政、教育、人社、科技、稅務、國資等重點部門協同發力,形成放大疊加效應。推動黨建鏈賦能產業鏈,發揮黨建在促進產教融合中的功能作用。三是增強平臺綜合效能。統籌平臺資源,加強信息整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促進政府“組織牽線”更精準,企業“自由連線”更順暢。適應“大兵團作戰”的科研范式,適時成立省級產教融合促進公共平臺,關注人工智能推動人才培養范式改革、學科專業調整升級、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等重要重點問題,為產教融合各方提供政策貫通、信息互通、資源融通服務。
強化“有保障”的機制,把深度融合落到企業上。一是健全完善支持政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相關部門加緊落實產教融合型企業金融扶持、財政稅收優惠、土地保障、信用激勵和考核評價政策,突出政策賦能,精準滴灌。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建立重大任務牽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機制。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組織開展協同攻關。加快完善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通創新體系,強化科技領軍企業作為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地位,支持其深度參與重大科技創新決策,建立攻關需求對接機制,重點推動產權關系、利益分配機制改革,構建完善的成果權益分配機制。
強化“有支撐”的平臺,打造產教融合高質量項目。整體性推進我省產教融合平臺載體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一是規范各級平臺。整合規范建設各層級平臺,一攬子發布產教融合平臺申報清單和各類平臺支持政策,講清“有什么”,同時為企業、院校各類主體提供“一站式”申報指引,解決“怎么辦”難題。二是規范發展市場服務組織。積極培育市場導向、對接供需、精準服務、規范運作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調動專業研究院所和核心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促進高水平研究人員暢通流動、深度融合。三是精準對接供需。以我省“1650”現代產業體系、“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X”未來產業體系為重要參照,優化“十五五”時期全省高等教育布局,重點關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等專業,增強與家政、養老、托育等社會領域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緊扣推進“1+3”重點功能區戰略優化空間布局,兼顧區域發展定位和特色,結合地方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需求,持續提升相關專業教學和產教融合水平。
強化“有標準”的考核,提升產教融合評價水平。大力度推進產教融合評價制度改革,加快構建完善各級各類產教融合標準體系,重點建設與有組織產教融合模式相適應的評價考核機制,科學客觀評價產教融合水平。一方面,完善標準體系。推廣太倉市中德職業教育領域合作標準化成果,優化產教融合型城市、企業、行業多層級認定標準,不斷完善發展性增量指標和水平性存量指標設置,分類設立標準,做好過程評價和階段性評估。另一方面,強化評估結果運用。調動各地積極統籌園區建設,引導園區行業理性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從“方案制定—實踐—方案完善”的反復中總結出具有落地性和指導性意義的評估方案,切實提升合作達成率,健全“雙向奔赴”激勵機制,推動各有關部門單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
強化“有榜樣”的引領,營造產教融合良好環境。一是推廣成功經驗。持續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產教融合試點企業培育,及時提煉關鍵程序和先進做法,上升為制度。重點選擇開展產教融合有較強示范性的地方和行業企業,收集優秀案例編纂成集,推廣復制先進經驗。二是鼓勵基層創新。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以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實現專業與產業匹配,推動平臺建設,提高產教融合能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三是關注改革進展。及時傾聽社情民意、了解相關主體發展所需、尊重專家意見,圍繞解決產教融合領域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在組織形式創新、培養機制創新、學科專業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等方面優化改革方案生成機制,持續暢通產教融合良性循環機制。(王英煒 徐海斌 江蘇省發改委社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