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是一項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合作的發展機制,核心目標是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參與辦學格局的轉變。從國家及地方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鼓勵企業參與并推動多元辦學,建立校企命運共同體,厚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積極研究具體的激勵政策,推進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實現多主體育人。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高水平專業群在建設過程中,構建了“產業學院—行業(專業)學院—教學創新團隊—工作室”四層組織架構模式,產教深度融合,校行企全面合作開展多主體協同育人。在全過程工程咨詢產業學院框架下,契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戰略,結合數字建筑趨勢,依托造價行業聯合學院,共建數字造價專業學院,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模式,建立符合現代學徒制的“雙師型”教師體系,為當地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專業人力支持,把數字造價專業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教專業學院。
發揮產業學院“新優勢”
《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的發展機制”,有序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并發布11項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其中,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多項重點任務,直接指向產教融合這一職業教育基本特征。
高職院校作為聯合體和共同體的主體之一,應該承擔起為市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發展培養高水平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重任,當然人才的培養應該與產業園、行業企業共同進行,是產教融合背景下多元育人的機制。而產業學院應該是搭建在政、行、企、校之間實施政、產、學、研的有效平臺,也是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對接產業園和行業企業的關鍵載體。
產業學院能夠使學校獲取企業與科研院所人才培養資源的使用權,滿足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資源需求。產業學院是基于產學研主體戰略發展需求而形成的一種較為長久、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滿足學校人才培養戰略實現的主觀需求。產業學院作為各方聯合培養人才的載體,為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產業賦能增質,促進產業升級提供紐帶作用。
完善人才培養“新步驟”
基于現代產業學院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構建,應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布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象選定。學校層面的產業學院建設最需要明確的是,基于產業主流技術的專業內涵定位和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這兩個定位決定了尋找什么樣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在專業群對應的產業里面選取產業主流技術,掌握主流技術的企業就是學校的合作對象。為此需要做好調研論證,以若干高職院校專業負責人、企業技術負責人、行業協會專家等為訪談對象,圍繞建設投入(為什么培養)、建設過程(怎么培養)、建設產出(培養得怎么樣)等三個維度,編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相關的訪談提綱,進而通過開展訪談調查,形成調研報告。
第二步,映射——政校行企主體產教人才培養映射。分析政、行、校、企在產學研方面產業鏈、教育鏈、崗位鏈、技術鏈等的映射關系,形成映射關系圖,明確各方資源(投入)與需求(產出),實現資源的充分供給與合理配置,明確各方主體的責權利,形成合作機制。
第三步,形成產業學院運行機制并優化完善。基于模型發展策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進行假設模型的修正,之后再重新估計模型,建構與樣本數據能夠適配的理論模型,優化評價指標體系;結合調研報告,組織專家論證,最終形成產業學院運行機制。
發揮融合模式“新價值”
基于產教融合載體在全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開展情況,未來可將理論研究成果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為高職院校建立產業學院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提供可借鑒案例。
探索兩種產教融合載體的運行機制。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政策,實現“一體兩翼”產教融合。通過產業學院實現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職業院校的真實運作,是實現教育和產業互補互融、共生共長的載體。
為產業學院的運行提供借鑒方案。兩種類型的產教融合載體各有異同。相同點在于建設原則都是要做到“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但在建設主體、改革重點和服務面向上各有側重。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區域性的,整合各類資源,重點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跨區域的,匯聚產教資源,發揮行業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引領和指導作用,重點服務行業產業發展。
總體來看,產業學院是高職院校實現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也是關鍵載體。作為公共組織之一的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賦能區域經濟發展,對接產業發展要求,彰顯經濟和社會屬性,必然要實施相應的管理改革,優化組織結構,形成治理體系,實現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