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訊 當下,在豫東北大地上,一場政府與市場的“雙向奔赴”正掀起濮陽民營經濟的新浪潮。
一組醒目的“669999”數據勾勒出濮陽民營經濟的硬核實力:貢獻全市60%以上的GDP和稅收、90%左右的科技創新成果、9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進出口額及企業數量。
民營經濟這一龐大的市場主體群為濮陽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正如濮陽市委書記萬正峰近日在濮陽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所言:“民營經濟已從濮陽經濟的‘頂梁柱’升級為產業轉型的‘新引擎’,成為現代化濮陽建設的中堅力量。”
從“頂梁柱”到“新引擎”,民營企業為濮陽經濟發展提供力量支撐,而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也根植濮陽汲取營養。
政企同心:雙向奔赴“生態圈”漸成型
在2025年濮陽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濮陽市委書記萬正峰提出“政企一家親、一條心、一起干”的鮮明導向。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濮陽的生動實踐。
濮陽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積極開展“萬人助萬企”“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推動“開門紅”37條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逐企建立“領導干部+責任部門+金融機構”服務專班等,切實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穩定企業生產經營。用好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企業政策直達訴求響應平臺和民營經濟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多層次政企常態化溝通機制,連續5年舉辦“濮陽企業家日”,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形成“問題清單+責任科室+解決時限”閉環辦理流程,做到一般問題5個工作日、復雜問題15個工作日內辦結。
該市實施“濮上英才計劃”,用好“1+14+N”人才政策,構建人才數據庫,創建人才服務團,組建人才培訓班,著力破解企業“引才難、留才難”問題。為10家民營企業爭取“科技副總”,引進各類人才1900余人;為重點民營企業招錄了119名人才;在清華大學舉辦培訓班7期,培訓新時代民營企業家300余人次。
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牽頭部門,濮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全力抓環境、減負擔、優服務,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動力。
“政策上,減稅降費減輕負擔,產業引導助力轉型;資源方面,協調園區優質土地,搭建產學研平臺,對接高校、科研機構,引入技術與人才……”濮陽市一民營企業家坦言,市委、市政府就是企業最堅實的后盾,以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讓企業在發展中更加充滿底氣、勇往直前。
轉型升級:產業鏈“硬實力”再攀高
濮陽市聚焦“6+20”產業鏈群,實施制造業倍增行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化改造行動,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該市民營企業中,2家國家級質量標桿和11家省級質量標桿;智能車間38家,占比86.4%;智能工廠11家,占比78.6%,數字領航企業1家;國家級綠色工廠7家,占比87.5%;省級綠色工廠21家,占比80.8%。
當地20條產業鏈中,17條產業鏈的會長單位是民營企業;該市唯一上榜中國制造業500強的豐利石化是民營企業,惠成電子等21家民營企業入選中國石化企業500強,圣愷環保獲評第八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一大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濮陽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創新突圍:“硬核科技”鍛造新質生產力
濮陽市堅持讓企業“唱主角”,將科技創新作為引領民營企業發展的主動力。創新平臺擴量提質,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創新生態持續優化。該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中民營企業牽頭組建的占比為91.4%,科技創新成果占比90%左右。知識產權方面,民營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1933件,占全市94.1%,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19件,占全市的88.8%。
該市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22家,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8家,君恒生物、沃森化工、雷佰瑞、騏業科技等一批企業攻克“卡脖子”技術,提升了細分領域的話語權;盛源集團自主研發聚苯硫醚(PPS)產品、突破國外技術封鎖。
政策賦能:民營經濟“壓艙石”更穩固
記者從濮陽市發展改革委獲悉,《濮陽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已經印發,將配套出臺經營主體培育、市場平等準入、科技創新賦能等3個行動方案,整治涉企“四亂”、強化法治保障、招投標專項整治、企業誠信建設等4個攻堅方案,“萬人助萬企”幫扶機制、推動小微企業融資協調等2個工作機制,以及1項措施(《濮陽市進一步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形成“1+10”具有濮陽特色的政策體系,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據悉,為營造公平透明的法治環境,濮陽市司法局聚焦企業關切,推出十項硬核舉措,以規范執法行為、提升服務效能,做好民營企業發展的堅實后盾。
……
從“制造”到“智造”,從“頂梁柱”到“新引擎”,濮陽這座石化新城正以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鋪就民營經濟向“高”而攀的進階之路。(陳斌 門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