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9月15日電(記者 王鏡榕)習近平主席近日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中國57年來的實踐證明,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堅定不移地做好未來發展規劃。
中宏觀察家 劉以雷
在"雙循環"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十四五時期如何結合國家戰略與區域規劃實現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近日,中宏觀察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劉以雷就相關話題接受了本網專訪。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五個著力點
中宏網記者:未來五年,全面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您認為應從哪些方面著力?應采取哪些區域政策促進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劉以雷:我國區域經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東強西弱、南強北弱,這種特點實質上是區域發展失衡的空間表現,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進一步造成區域現代化體系落后、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技術人才斷層等情況,嚴重阻礙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因此,未來五年我國區域發展必須打破瓶頸、合理運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十四五"時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第一要深化國內機制體制改革,包括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建立起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區域協調治理體系。二是鞏固沿海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強西部各地區對外開放,我國應在保持東部開放的同時積極拓展西部內陸的開放新空間,把握好"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等建設契機,借助西部內陸交通基礎設施打通西部向西開放的內陸通道,以國內各地區產業協作、生產要素流動以及市場一體化為支撐促進國內產業鏈重塑,充分挖掘西部的國際市場潛力,進而形成東西部共同開放的新格局。三是要加快實現區域一體化與市場一體化,打通國內經濟的"任督二脈",即打破各地區間資源要素流動壁壘,完善戶籍制度,建立國內統一開放的市場,積極構筑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四是優化國土開發與利用,完善落實主體功能區建設,東西人口的平衡是經濟平衡的一個重要參考方向,"十四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要統籌人口、產業、資源分布,建設以城市群為依托的主體功能區,保證人口產業在空間上的適度均衡。五是依托國家"四大板塊"與"五大戰略"構建我國均衡發展新格局,從以往一刀切的經濟政策到現在的各區域差異化區域政策意味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逐步走向整體性和個性化的有機發展,未來還要繼續深入東、中、西與東北四大板塊和一帶一路、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五大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促進東西加強合作與南北加強互動。
在促進"雙循環"新格局進程中區域政策制定上應當把握三個主要方向,一是加快完善有助于各個區域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體系,盡可能地發揮市場力量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即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二是圍繞加快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的政策體系,著眼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破除城鄉區域壁壘,構建有競爭、有秩序的市場基礎。三是圍繞完善"放管服"政策體系,因勢利導推進各區域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分工與布局,進一步界定好市場和政府職責,通過完善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方式推進"放管服"改革,實現各個區域間生產力的合理布局,為產業分工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進一步提高都市圈的支撐力和帶動力
中宏網記者:規劃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十四五"時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就進一步提高都市圈的支撐力和帶動力,強化都市圈的增長極作用,您有什么建議?
劉以雷:對于強化都市圈增長極作用,一是要立足于"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與未來愿景。對東、中、西部的發達地區、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重點地區進行統籌安排,立足全球視野、本地區域特色,對不同區域的省市采用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規劃落實模式,制定差異化的規劃目標與實施路徑設計。
二是與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相結合。結合區域特點分別在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進行探索,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市場觀念,要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觀念體系;其次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寬準入限制、提高政務效率、優化企業服務,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然后是要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市場化體系建設;最后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健全現代化機制體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并主動尋求開放路徑,積極參與全球競爭。
三是根據各區域條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繼續落實和推進"四大板塊""五大區域發展戰略",以機制體系創新、精準化政策體系與路徑優化為切入點,抓準自己的競爭優勢,攻堅克難加快推進重點產業、核心產業的培育,確保各地區在產業戰略上核心競爭力的實現,平衡各區域經濟增長動力,有效拉動中國經濟發展。
四是打通城市群的跨行政區域發展模式,加快區域一體化建設。消除各區域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具體任務包括跨區域治理體系、產業和公共服務協同等方面,積極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
五是保障中心城市或重點地區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消除要素流動障礙,加速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打破行政性壟斷并防止市場壟斷,加強與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機制,形成從中心到外圍的梯度發展和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體系,帶動更大地理范圍的經濟發展。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